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电子书
  • 电子杂志订阅下载

路边野餐

  外星人神秘造访地球后离去,留下六个高辐射、高污染的造访区。
三十多年来,凡接触者,或皮肤剥落而死,或生下畸形怪胎。僵尸纷纷从附近的墓地中爬出,游荡在人间。
可仍有一些人,为了生计游走在杀机四伏的造访区,倒卖外星人留下的高科技物品,过着刀头舐血的生活。
他们被称为“潜行者”。
对死亡的恐惧、对金钱的贪婪、对命运的愤懑……他们在折磨中渐渐扭曲,走向崩溃。
然而,如果人类的这场浩劫,不过是外星人一次无心的路边野餐,所有的苦痛挣扎,所有绝望中的微弱希冀,还值得吗?

编辑推荐

  外星人为何不侵略人类?《路边野餐》给你一个无比残酷的答案。
提前14年预言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1979年,《路边野餐》被改编为经典电影《潜行者》,书中以“外星人造访区”隐喻核污染,而电影拍摄外景地塔林也恰恰曾遭核污染,包括导演塔科夫斯基在内的三名主创都受此影响,数年内相继去世。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爆发。
外星人的一次路边野餐,却成了人类的一场浩劫。
已发行134个版本,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等31种语言。
莱姆、厄休拉·勒古恩、西奥多·斯特金……科幻大师纷纷拨冗作序的科幻经典。
《阿凡达》《湮灭》《路边野餐》(毕赣执导)……影视经典纷纷致敬的科幻大师。
经典电影《潜行者》(塔科夫斯基执导)原著小说。
全新译本。
初次收录厄休拉·勒古恩序言、作者鲍里斯后记。

作者简介

  阿卡迪·斯特鲁伽茨基(Аркадий Стругацкий,1925-1991),鲍里斯·斯特鲁伽茨基(Борис Стругацкий,1933-2012):俄罗斯科幻泰斗,世界科幻文坛的双子星。为纪念二人在科幻文学上的贡献,第3054号小行星以其姓氏命名。
哥哥阿卡迪以翻译日本名著成名,弟弟鲍里斯为天文学家,1957年起开始联袂创作科幻小说。二人早期受波兰科幻大师莱姆影响颇深,此后,逐渐将俄罗斯文学传统融入科幻类型,擅用荒诞、讽刺手法,作品中充满深刻的道德思辨和社会思考。
1972年,其代表作《路边野餐》问世,轰动世界科幻文坛。1979年,被电影大师塔科夫斯基改编为经典电影《潜行者》,剧本由兄弟俩亲自操刀。令人震惊的是,书中以“外星人造访区”隐喻核污染,而电影拍摄外景地塔林也恰恰曾遭核污染,包括导演塔科夫斯基在内的三名主创都受此影响,数年内相继去世。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爆发。问世于14年前的《路边野餐》,竟成了这场人类大浩劫的残酷预言。

目录


引言
1
2
3
4
后记

媒体评论

  ◆一般而言,“点子文学”的主人公都是提线木偶,但雷德却是个有血有肉之人。我们关心他的命运,因为他的生存和救赎都处在危急关头。毕竟,这是一部俄国小说。
——厄休拉·勒古恩(科幻奇幻大师,《黑暗的左手》作者)
◆(《路边野餐》有着)栩栩如生的复杂故事,富有想象力的细节,以及道德和智力的成熟。
——厄休拉·勒古恩(科幻奇幻大师,《黑暗的左手》作者)
◆阿卡迪兄弟对忠诚和贪婪、友谊和爱情、绝望、挫折和孤独的处理巧妙而灵活,造就了一个真正精彩的故事……你将难以忘怀。
——西奥多·斯特金(科幻大师,雨果奖、星云奖得主)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举足轻重的经典科幻。绝对推荐。
——主流英语媒体《完全评论》
◆如果你只打算读一本俄罗斯科幻小说,这本小说应该是阿卡迪兄弟的黑暗而含义丰富的《路边野餐》。
——主流英语媒体io9
◆阿卡迪兄弟对世界的看法既独特又充满人性……书中人物对他们所处的混乱世界的矛盾看法,至今让人记忆犹新。这本书注定会让你对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感到一份不确定性。
——主流英语媒体Discover
◆去读《路边野餐》吧,这是一部现象级作品。
——科幻媒体《科幻信号》

前言

  序
厄休拉·勒古恩
这篇序言的一部分摘自我在1977年为《路边野餐》撰写的一篇评论,那年这本书的英语版本首次发行。我想把那个时代读者的一些反应记录下来。当时,苏联最糟糕的日子依然历历在目,而苏联小说在智慧和道德上仍旧趣味盎然,散发着勇于冒险的魅力。同样是在那时,对苏联科幻作品的正面评价在美国还很少见,基本上都是关于它们的政治声明,因为美国科幻界那些参与冷战的人士认为,生活在铁幕之后的每一位作家都是敌方意识形态的拥护者。为了保持道德的纯洁性,这些保守派拒绝阅读(保守派们向来如此),这样他们就不必注意到这个事实:多年来,苏联作家一直在用科幻的形式书写相对不那么受其现实影响的作品。
无论何种现状,科幻小说都很容易运用想象力加以颠覆。那些官僚和政客不懂得如何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往往认为里面不过就是些射线枪和胡说八道的玩意儿,只适合给孩子看。作家可能只有像扎米亚金在《我们》中那样对乌托邦公然批判,才会招致审查机关的镇压。斯特鲁伽茨基兄弟既没有公然批判乌托邦,也从未(据我所知)直接批判他们政府的政策。他们所做的无非就是写得仿佛对意识形态完全不感兴趣,我当年觉得这是最令人钦佩之处,现在仍然这样认为,而我们许多西方国家的作家都很难做到这一点。这二位就像自由之人一样写作。
《路边野餐》讲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第一类接触”类的故事。外星人造访地球,随后便离开了,在地球上留下几个着陆区(现在被称为“造访区”),里面到处都是他们丢下的垃圾。野餐的外星人已经走了,驮鼠一样的人类虽然高度警惕,但同时也充满好奇,他们靠近皱巴巴的玻璃纸、啤酒罐上闪闪发光的拉环,试图将其驮回自己的洞穴。
大部分垃圾碎片都令人费解,且极度危险。其中一些被证明很有用(比如为汽车提供动力的永续电池),但科学家们始终都不确定,他们对这些装备的应用方式是否恰当,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就像把盖革计数器当作手斧,把电子元件当作鼻环。他们搞不懂这些造物的工作原理及其背后的科学问题。一家国际研究所资助了这方面的研究。交易垃圾的黑市繁荣起来。“潜行者”潜入禁区,冒着各种骇人的致残或死亡风险,偷取外星人的垃圾,把东西带出来,然后卖掉,有时甚至还会卖给研究所。
在传统的“第一类接触”类的故事中,沟通一般是由英勇无畏、富有献身精神的太空人完成的,紧接着,双方会进行知识交流、军事较量或做一笔大买卖。但在《路边野餐》里,那些来自太空的造访者即便注意到了我们的存在,对沟通也显然毫无兴趣。也许在他们看来,我们就是野蛮人,或者与驮鼠无异。他们不予交流,我们无从了解。
可是,人类需要了解。那些造访区影响着每一个与之相关的人。对造访区的探索滋生了腐败和犯罪;逃离造访区的人,灾难如影随形地跟着他;潜行者的后代基因发生变异,变得不像人。
虽然基于这一晦暗设定,作者却将故事写得真实生动,走向令人难以预测。故事地点好像位于北美,也许是加拿大,但人物并无特别的民族特征。但是,他们每个人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讨人喜欢。那个老奸巨猾的潜行者——倒卖商浑身散发着一种既令人反感、又招人喜爱的活力。作品中的人物都很真实可信,没有什么才智超群的角色,都是平凡之人。核心人物雷德就是个普通人,他脾气暴躁,冷酷无情。大部分角色都吃苦耐劳,过着毫无尊严、没有希望的生活,他们既不多愁善感,也不愤世嫉俗。人性没有被过分美化,但也没被丑化。作者对笔下的人物充满怜悯,同时也没有掩藏他们各自的弱点。
在本书问世的年代,以普通人作为主要人物的科幻小说是极为罕见的。即便是现在,这种文学类型也很容易落入精英主义的窠臼,主人公都是些才智超群、举世无双的天才,是船长而非船员,是手握大权者而非工薪阶层。那些想让这一文学类型保持专业化——更确切地说是“晦涩难懂”——的人,倾向于精英主义的风格。而那些单纯把科幻小说当成一种写作方式的人,则更喜欢托尔斯泰式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从将军的角度,还通过家庭妇女、囚犯和16岁男孩的视角来描述战争。《路边野餐》即是如此,不仅通过知识渊博的科学家来描述外星人的造访,而且重点讲到了它对普通人的影响。
人类目前或将来能否理解我们从宇宙中接收到的任何乃至全部信息?对于这个问题,大多数从科学至上主义大潮中诞生的科幻小说通常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能”。波兰小说家斯塔尼斯瓦夫·莱姆称之为“人类认知普遍主义的荒诞”。《索拉里斯星》是他关于这个主题的著作中最著名的一部,在该书中,人类因无法理解外星生命体发出的信息或非自然物体而遭遇挫败,他们最终没能通过考验。
认为“更高等”的生物可能对人类完全不感兴趣的想法,会很容易受到公然嘲讽,但两位作者却用一种讽刺、滑稽且富于同情心的基调表达了这个观点。在小说后半部分,一位科学家和一名心灰意冷的研究所员工,就外星人造访的影响和意义展开了一番精彩绝伦的辩论,作者在伦理道德和智慧上的超高修养由此跃然纸上。不过,个体命运才是故事的核心。一般而言,点子文学的主人公都是提线木偶,但雷德却是个有血有肉之人。我们关心他的命运,因为他的生存和救赎都处在危急关头。毕竟,这是一部俄国小说。
斯特鲁伽茨基兄弟把莱姆关于“人类理解论”的讨论做了进一步的升级。如果“人类处理外星人遗留物品的方式”是一种考验,或者,如果雷德在最后那可怕的一幕中经受了残酷考验,那么,考验实际上是什么呢?我们怎么知道到底通过了没有?究竟何谓“理解”呢?
最后的许愿“希望每个人都幸福、自由”,无疑带有强烈的政治意味。不过,这部小说绝不仅是关于苏联解体,或者基于科学的“普遍认知论”之美梦破灭的寓言。在书中,雷德的最后一句话是对上帝说的,也可能是对我们说的,那句话是:“我从未将灵魂出卖给任何人!它完全属于我,还有未泯灭的人性!你自己搞清楚我想要什么吧,因为我知道,我的愿望不可能是邪恶的!”

精彩书摘

  1
雷德里克·舒哈特,23岁,未婚,
国际外星文化研究所哈蒙特分所实验室助理。
那天,我们俩正在贮藏室里,当时天色已晚,没有多少事可做了。脱掉实验服之后,我就可以像往常一样去“甜菜汤”酒吧喝点小酒。我已经忙得两个小时没抽烟了,工作都已做完,烟瘾又发作了。于是,我掏出一根烟,倚在墙上放松片刻。而他还在搬运那些外星珍宝,装满一个保险箱,锁好,封装,然后继续装下一个。他从运输车上取下一个个空盒子,从各个角度仔细检查(顺带一提,这些盒子可真他妈沉,每个都有14磅重),接着,他咕哝一声,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放到架子上。
他已经鼓捣这些空盒子很久了,但我认为,这种工作对于人类毫无益处可言。换作是我,肯定早就辞职,去找一份薪水相同的其他工作了。不过,如果仔细想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空盒子的确是一种令人迷惑不解,甚至可以说是神秘莫测的东西。我自己就处理过很多次这玩意儿,但每次看到,依然会禁不住惊叹不已。其实,那只是两张茶碟大小、四分之一英寸厚的铜制圆盘,二者大约相距18英寸,中间空无一物。我的意思是:什么都没有,空空如也。你可以把手伸到两张圆盘中间,如果被那东西搞得精神失常的话,甚至还可以把脑袋伸进去。它们之间的空间真的什么都没有,只有“空”。尽管如此,其中一定有某种类似于力场的东西,因为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能把两张圆盘压到一起,或是把它们拉开。
不,朋友们,要是没亲眼见过,跟你们描述起来就很困难。因为它看起来太简单了,尤其是当你终于说服自己你的双眼并没有在耍你的时候。上帝啊,描述空盒子就像给别人描述玻璃杯,或者酒杯是什么样:甭管怎么扭动手指都比画不清楚,到最后,你只能极度沮丧地咒骂几句作罢。行吧,我们就假定你已经知道它们的样子了。如果你还不清楚,那就找一份研究所的报告看看,每份报告里都有关于这种空盒子的文章,并附有照片。
不论怎样,基里尔已经在空盒子上耗了快一年了。我从一开始就跟他共事,但我现在依然不明白他鼓捣这些东西是要干什么,当然,坦白讲,我实际上也没怎么费心费力去搞明白。让他自个儿先弄清楚,把问题都解决掉,之后我也许会听他讲讲。但到目前为止,我只明确地知道一点:他决意要把空盒子大卸八块,用酸液将其溶解,用压力机将其压碎,或是用烤箱将其熔化。然后他就能搞懂它们是怎么回事了,他会被荣誉的光环所笼罩,他的成就会震动整个科学界,令科学同人欣喜万分。但据我所知,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他离这个目标还远得很。到目前为止,他依然毫无进展,却已经筋疲力尽,脸色灰白,沉默寡言,眼睛也变得像病狗眼睛,甚至还眼泪汪汪的。要是换成别人,我肯定会把他灌得酩酊大醉,领他到一个妙龄女郎那里放松一下,第二天早晨,再给他灌些酒,随后带他去更多的姑娘那里玩玩,如此反复,到了周末,他就能彻底恢复正常,健康如初,生龙活虎。只可惜,这种疗法对基里尔并不适用,就连提议一下都没必要,他压根儿就不是那种人。

这本书怎么样?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5 / 5. 投票数: 3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评分!成为第一位为此书评分。

资源下载
书名:路边野餐
作者:[俄罗斯] 阿卡迪·斯特鲁伽茨基 / [俄罗斯] 鲍里斯·斯特鲁伽茨基
译者:刘文元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5911609
豆瓣评分:7.9

评论0

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