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电子书
  • 电子杂志订阅下载

第三人

  “人们永远也不会知道,打击会在何时到来。”
二战结束后,马丁斯受挚友哈利之邀,来到被四国强占的维也纳。不过,等待他的不是哈利,而是哈利的葬礼。
不死心的马丁斯决定调查哈利的死因。警察、哈利的哥们儿、女友、医生……他搜遍了整个维也纳,却依旧一无所获——直到神秘的“第三人”出现。
真凶似乎就在眼前。可当“第三人”的面目被揭穿,马丁斯却发现自己要面对的不仅是真相,更是整个成年人世界的复杂与不堪……
成年人的世界太过复杂,只有勇于纯真的人才能获得幸福。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
成年人的世界太过复杂,只有勇于纯真的人才能获得幸福。
如果你始终看不懂成年人世界的复杂,就一定要读《第三人》!
21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传奇大师——格雷厄姆·格林!
怪不得是马尔克斯的文学偶像!奈保尔、福克纳、威廉·戈尔丁、库切、略萨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致推崇的文坛宗师,作品被译成35种语言,风靡61个国家和地区!
英国《卫报》将《第三人》视为“英国国家的象征”!
本书改编电影当选英国电影协会英国有史以来电影之首、《时代周刊》世界百年百大电影之一、BBC人类百大电影第4位……获奥斯卡奖、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威尼斯电影节改编剧本奖……
71年来读者翘首以盼的中文完整译本,上外吴刚教授倾情翻译!
完整收录奥斯卡金像奖作品《第三人》和奥斯卡提名作品《堕落的偶像》原著小说!两部作品的改编电影均由奥斯卡导演卡罗尔·里德执导、格雷厄姆·格林担任编剧!
“他从来都没有长大。他周围的世界长大了,仅此而已。”欢迎来到成年人的世界!

作者简介

  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1904—1991)
21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传奇大师。67年写作生涯,创作超25部小说,被誉为20世纪大师级作家。1950年,初次获得诺贝尔奖提名。1976年,获美国推理作家协会大师奖。1981年,获耶路撒冷文学奖。1986年,由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功绩勋章。
格林一生游历于墨西哥、西非、南非等战乱之地,曾任职于英国军情六处。他关注人类灵魂深处的挣扎与救赎、内心的道德和精神斗争,被誉为20世纪人类意识和焦虑的传奇记录者。
本书收录了格雷厄姆·格林广为人知的小说:《第三人》和《堕落的偶像》。两部作品的改编电影均由奥斯卡导演卡罗尔·里德执导、格雷厄姆·格林担任编剧,获得包括奥斯卡金像奖、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英国电影学院奖在内的多项大奖,而格林本人更是拿下了奥斯卡改编剧本奖提名和威尼斯电影节改编剧本奖。
至今,每年格林生日期间,在格林出生地——英国赫特福德郡,都会举办为期4天的格雷厄姆·格林艺术节,世界各地的格林读者齐聚这里参加纪念格林的活动。
吴刚
上海翻译家协会副会长,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翻学院副院长,教授。从事文学翻译29年,有400多万字文学翻译作品。翻译代表作有《霍比特人》《战时灯火》《美与孽》《莎乐美》《野性的呼唤》等。2016年获得上海翻译家协会颁发的“翻译新人奖”,该奖项每5年评选一次。

目录

献词
第三人
堕落的偶像
《第三人》与《堕落的偶像》
媒体评论
  ◆虽然把诺贝尔奖授给了我,但也间接授给了格林,倘若我不曾读过格林,就不可能写出任何东西。
——《百年孤独》作者马尔克斯(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第三人》是英国国家的象征,从中可以一窥当下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当年人们只知道《第三人》是一部近乎完美的作品,而今它已是我们眼里的传世经典。
——《卫报》

◆ 维也纳的罪恶街角、亡命的下水道、面带微笑的恶棍、黑市的盘尼西林贩子……《第三人》是精彩、阴郁、华丽的经典之作,不同文明的力量在这里反复碰撞。
——《时代周刊》

◆未授予格林诺贝尔文学奖,是诺贝尔奖评选的重大失误。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拉斯·福塞尔

◆没有格林的小说,就没有后来电影的成功。《第三人》是影史数一数二的影视原著。
——《纽约时报》

◆《第三人》是一部毋庸置疑的经典之作。在格林的原著小说里,铺着鹅卵石街道的战后维也纳若影若现,至今想起来仍会让人起鸡皮疙瘩。
——《娱乐周刊》

◆读《第三人》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个故事并不会就此完结。格林给了读者非凡的悬疑体验……通过人物塑造,格林展现了其恰到好处的故事掌控力。
——《科克斯书评》

◆《第三人》配得上“伟大”二字,这是格雷厄姆·格林的代表作。作者把主角置身于异国他乡,让他面对从未遇到过的道德困境,而你也将体验到非比寻常的悬疑感。
——《俄勒冈人报》

◆格雷厄姆·格林一直关注着世界的发展变化,他的焦虑无处不在,始终致力于记录这个世界。
——《米格尔街》作者奈保尔(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格林写出了我这个时代真实又感人的长篇小说之一——对任何语种来说都是如此。
——《喧哗与躁动》作者福克纳(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格雷厄姆·格林自成经典,他将作为20世纪人类意识和焦虑的传奇记录者不断被人阅读和提起。
——《蝇王》作者威廉·戈尔丁(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格林在作品里创造出自己的一片领土——“格林王国”。他把这些故事写得生动感人,吸引了千千万万读者。格林也是一位有才气的诗人。
——《耻》作者J.M.库切(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格雷厄姆·格林是一个不知疲倦的旅行家,一个深入世界各个角落,记录战争、革命、疾病的冒险家。
——《城市与狗》作者略萨(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格雷厄姆·格林是我们这个年代中极富技巧、极有创造力和令人兴奋的作家!对真实存在的人类有着准确的刻画和动人描写!
——《时代周刊》

◆直到他去世,格林一直是20世纪大师级作家。在任何语言里,他都是无比细腻的作家。
——《独居的一年》作者约翰·欧文(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得者)

◆要是让我选出一个作家能代表20世纪英国作家的话,我会粗鄙地想到格林。就像有时候提到英国时,我会马上联想到波洛先生和007。
——《茧》作者张悦然

◆格林离开的世界,依旧是满满的悲伤,但这些悲伤被他描述过,也就是说,这个世界被他抚慰过。
——鹦鹉史航

◆如果要在世界范围内推举一位非常会写,也写得很好,作品既深刻,又好看,可以欣赏,还可以消遣的作家,我大概会选格雷厄姆·格林。
——止庵

前言

  《第三人》从没想过要写来给人读,它只是为了给人看的。像许多风流韵事一样,它始于一张餐桌,令人头痛地延续到了许多地方:维也纳、威尼斯、拉韦洛[1]、伦敦、圣莫尼卡[2]。
我觉得,对于大多数小说家而言,会在头脑中或笔记簿里对某些故事的最初想法进行酝酿,这些想法最后也一直没有被写出来。有时候某人会在多年以后重新检视这些想法,然后遗憾地发现,它们一度是不错的想法,然而现在已经时过境迁。许多年前,我曾经在一个信封的封瓣上写下过这样一个开头:“一个礼拜前我跟哈利做了最后的告别,他的棺材被放入了二月的冻土中,因此当我在斯特兰德街看到他夹在一大堆陌生人中与我擦身而过,没有流露出任何认识我的迹象时,我心中将信将疑。”我跟自己创造的主人公一样,并没有朝着哈利追上去,因此在亚历山大·柯达[3]爵士要我替卡罗尔·里德写一部电影——作为《堕落的偶像》的延续——时,我除了这段开头之外并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奉上。尽管柯达爵士说想要拍一部关于四强割据维也纳的电影,其实心里是想让我把哈利·莱姆的故事再写下去。
对我来说,要我不先写一个故事就直接写电影剧本几乎不可能。即使是电影,其依赖的也不仅仅是情节,还要有适度的人物塑造,要有情绪和氛围,而这些要我一上来就以电影剧本那种干巴巴的速记方式来体现,我觉得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另一种媒体中再现某种效果可以做到,但要以剧本的形式完成最初的创造却做不到。必须得有更多的材料才能找到感觉往少里去写。因此,《第三人》尽管从来没想过要出版,也必须先写成一个故事,然后才可能进行那过程看似没完没了的从一种处理方式向另一种处理方式的转变。
我和卡罗尔·里德密切合作,一起动脑筋琢磨这些处理方式,每天在地毯上踱来踱去,彼此把场景演给对方看。没有第三者加入过我们的会议,靠的都是两个人之间头脑清晰的思维碰撞。小说家当然觉得小说是处理某个特定主题的最佳方式,对于将其变成电影或戏剧的许多必要改动忍不住会产生反感。但是《第三人》的目的从来就只是为一部影片提供原材料。读者们会注意到这个故事和电影之间存在许多差异,可千万别把这些改变想象成是强加到不情不愿的作者头上的:其实这些改变反倒更有可能是作者的主意。事实上,电影要比原来的故事更出色,因为在这次的情况中,相较于故事,电影的完成度更高。
这些改动中的一些有着明显的表面原因。选择一位美国影星而非英国明星就会牵涉到许多改动。举例来说,约瑟夫·科顿[4]先生若是拒绝罗洛这样的角色名就相当有道理。这个名字对他来说必定是荒唐的,而华立这样的名字则会使我联想到美国诗人托马斯·华立·齐维尔斯[5],想起他那滑稽的形象来。而且一个美国人也不大可能被人错认成著名英国作家德克斯特,后者的文学风格像极了温润才情颇为丰富的埃·摩·福斯特先生。卡罗尔·里德正确地拒绝了一种很不靠谱的情况出现,即添加大量的解释使一部已经太长的影片更添时长。即便他没有这样做,不同身份间的混淆也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还有一小点是:为了尊重美方的意见,用一个罗马尼亚人的角色替代了库勒这个角色,因为奥逊·威尔斯[6]先生已经让我们这部戏里有了一个美国人的反派角色了。(顺便提一句,电影里那段关于瑞士自鸣钟的脍炙人口的台词正是奥逊·威尔斯亲自加到剧本里去的。)
我和卡罗尔·里德之间为数不多的几场争论之一是关于结尾,事实成功地表明他是对的。我当时的意见是,这样的一部娱乐片分量太轻,不足以承载起一个不欢喜的结局。里德从他的角度觉得我的结尾——虽说也是暧昧的,没有人说话——会让刚刚见到哈利死去的观众们感到有种令人不快的玩世不恭。我承认当时并没有被完全说服。我担心没有多少人会在女孩自墓园向远方一直走去的时候还等在座位上——他们会觉得这不过就跟我的那个一样,只是个老套的结尾,反倒更加冗长。我没有对里德在执导方面的功力给予足够的考虑,而且在那个阶段,我们俩当然也都不曾预见到里德后来居然能不可思议地发现齐特琴演奏家卡拉斯先生。
俄国人绑架安娜那一段(这在维也纳是完全有可能会发生的事件),直到相当晚的阶段才被删去。它融入故事的方式无法令人感到满意,有可能会使整部电影沦为一幅宣传画。我们无意挑起人们的政治情绪。我们只想娱乐他们,让他们感受到一点点惊悚,让他们笑。
事实上,现实只是童话故事的背景。盘尼西林骗局的故事所依据的真相也并不更加残酷,因为有那么多间谍都比约瑟夫·哈宾更加无辜。几天前在伦敦,一位军医带着两个朋友一起去看了这部电影。他看得饶有兴味,却发现那两位朋友看完之后闷闷不乐,意志消沉,对此他大感意外。后来他们告诉他,战争结束的时候他们在皇家空军服役,那时他们自己就在维也纳倒卖过盘尼西林。在看到这部电影之前,他们从来不曾想到过自己的行为居然有可能引发那样的后果。

精彩书摘

  人们永远也不会知道,打击会在何时到来。我初次见到罗洛·马丁斯的时候,在我的秘密警察档案中记录了这样一条:“正常情况下是个快乐的傻瓜。酒喝得太多,也许会惹点小麻烦。每有女人从身边经过便会抬起眼来发表几句评论,但我的印象是他其实乐得清静。从来没有真正长大,或许这就是他那么崇拜莱姆的原因。”我在那儿写了“正常情况下”,因为我是在哈利·莱姆的葬礼上和他初次相遇的。那是在二月,挖墓的非得用上电钻才能打开维也纳中央公墓冻得结结实实的地面,那情形仿佛连大自然都在对莱姆百般拒绝。不过我们最后好歹把他给塞了进去,再把土像砖块一样重新堆回去,他被装进微拱的墓穴。罗洛·马丁斯脚步飞快地离开,好像他那两条瘦瘦的长腿想要跑起来似的,小男孩的那种眼泪滚落在他三十五岁男人的脸上。罗洛·马丁斯相信友谊,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发生的事情对他的打击之大要远超过对你或对我(你觉得没什么是因为你会将其当作幻觉而不放在心上,而我觉得没什么是因为我会在脑子里马上想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来,不管这样的解释错得有多离谱)。要是他当时跑来把这事告诉我就好了,那会省下多少麻烦啊。

这本书怎么样?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0 / 5. 投票数: 0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评分!成为第一位为此书评分。

资源下载
书名:第三人
作者:格雷厄姆·格林
译者:吴刚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9447173
豆瓣评分:7.4

评论0

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