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电子书
  • 电子杂志订阅下载

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

  《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为小说集,由四篇小说组成,包括《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监事会的欢迎词》、《推销员》和《一个农家保龄球道上有球瓶倒下时》。
在标题故事《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中,主人公布洛赫是一个当年赫赫有名的守门员。一天早上,他莫名其妙地离开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因为他以为自己被解雇了。他毫无目的地在维也纳游荡。他偶然犯下了一桩命案。他乘车来到边界上一个偏僻的地方隐匿起来。他在报纸上看到了通缉令,最后驻足在一个守门员前,注视着他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扑住点球。
在小说中,汉德克以其他对语言文字精准的执念,以外在连续事件的极为细微的描素,传达约瑟夫·布洛赫注意力的偏差现象,小说中带有一股侦探悬疑的气氛。

编辑推荐

 

孟京辉 史航 牟森 “愿效犬马之劳”的大师
维姆·文德斯导演的同名电影原著小说
一场回归语言本质的冒险
一个在焦虑和孤独中渐渐迷失自我的人
★汉德克,当代德语文学“活着的经典”,获毕希纳奖、卡夫卡奖等重要文学奖。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耶利内克说:“汉德克是活着的经典,他比我更有资格得诺贝尔文学奖。”
★汉德克,贝克特之后蕞重要的当代剧作家。他的《卡斯帕》对传统戏剧的颠覆性堪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德国著名导演文德斯评价汉德克:“彼得是我蕞亲密的朋友。当代作家中,唯有他的作品,让我感到蕞亲近,蕞理解,蕞爱读。”
★戏剧导演孟京辉一直将汉德克引为偶像,二十年前其代表作《我爱XXX》正是深受汉德克《骂观众》的影响。

作者简介

  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1942—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当代德语文学蕞重要的作家之一,被称为“活着的经典”。1973年获毕希纳文学奖,2009年获卡夫卡文学奖。著有小说《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重现》《无欲的悲歌》《左撇子女人》,剧本《骂观众》《卡斯帕》《形同陌路的时刻》等。
1961 年入格拉茨大学读法律。24岁出版第一部小说《大黄蜂》,在此之前他已退学专心创作。同年发表使他一举成名的剧本《骂观众》,在德语文坛引起空前的轰动。
他创作的《卡斯帕》,在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堪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相提并论,他也被誉为创造“说话剧”与反语言规训的大师。
在文学创作之外,汉德克与文德斯合作编剧的《柏林苍穹下》成为影史经典,他导演的电影《左撇子女人》曾获戛纳电影节蕞佳影片提名。

精彩书评

  1.每一个句子都极美好,句子排列的顺序突然会变得引人注目。这就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地方。一个句子如何从这处流向他处。那种写作的精确也足以给我拍片的灵感。
——维姆·文德斯

2.毫无疑问,汉德克具有那种有意的强硬和刀子般犀利的情感。在他的语言里,他是蕞好的作家。
——约翰·厄普代克

3.汉德克是活着的经典,他比我更有资格得诺贝尔奖。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

4.在当代以自我发现为主题的写作中,汉德克是蕞好的。
——《纽约时报书评》

目录

编者前言
推销员
监事会的欢迎词
一个农家保龄球道上有球瓶倒下时
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

精彩书摘

  当安装工约瑟夫·布洛赫——他以前是个著名的守门员——上午去报到上班时,他得知被解雇了。至少布洛赫将下面这件事情理解成了这样一个通知:当他出现在工厂门口时,工人们都在那里站着,只有正在吃早餐的工头抬头看了他一眼;然后他就离开了建筑工地。他在街上举起手臂,但从他身边开过去的汽车——尽管他根本不是为了叫出租才举起手臂的——不是出租车。后来他听到一个刹车的声音,布洛赫转过身去,他身后停着一辆出租车,出租司机嘴里咒骂着。布洛赫再次转过身,上了出租,让司机开往纳什市场。
那是一个美好的十月天。布洛赫在一家摊铺前吃了一根热香肠,然后从很多摊铺中间穿过,往一家电影院走去。他所看到的一切都让他感到烦心,他试着尽量少去注意。在电影院里他松了口气。
事后他觉得很奇怪,当他一言不发地将钱放在售票处的转盘上时,女售票员似乎自然而然地对他的表情回应出另一个表情。他注意到银幕旁边有一个电子钟,钟面上有亮光。在电影放映中间,他听到了一声钟响;他很久都没有搞明白那是电影里的声音,还是外面纳什市场旁边教堂钟楼上传来的声音。
又到了街上,他给自己买了些葡萄,这个季节葡萄特别便宜。他继续往前走着,一边还吃着葡萄,把葡萄皮吐在地上。他去询问的第一家旅馆把他拒绝了,因为他随身只带着一个公文包;第二家旅馆在背街一条巷子里,门房亲自把他带到楼上的房间里。就在门房还在往外走的时候,布洛赫就躺到了床上,一会儿就睡着了。晚上,他离开了房间,把自己灌醉了。后来,他又清醒了,就想给朋友们打电话;由于他的这些朋友都不住在城区,而电话机又不把硬币退出来,很快布洛赫就没有零钱了。他向一个警察打了个招呼,以为能让他停下来,但警察并没有搭理他。布洛赫在想,警察是不是没有听懂自己在街道这侧冲他喊叫的话,然后又想着女售票员如何自然而然将装着电影票的盘子转向他的。当时他对那个动作的速度感到很吃惊,几乎都忘记从盘子里取出电影票。他决定去找那个女售票员。
当他到电影院时,那些橱窗正好暗了下来。布洛赫看到一个男人站在一架梯子上,把今天放映的电影的名字换成第二天的。他等了一会儿,直到他能够看到另一部电影的名字;然后他就回旅馆了。
第二天是个星期六。布洛赫决定再在旅馆里呆一天。除了一对美国夫妻外,他是早餐厅里惟一的客人。他听了一会儿他们的谈话,因为他以前曾经跟着球队到纽约去参加过一项锦标赛,他勉强能够听懂他们的话。然后他很快就走出旅馆,去买几份报纸。因为是周末版,那些报纸都特别沉。他没有把它们叠起来,而是直接夹在胳膊下拿回旅馆。他又坐回先前的早餐桌,有人已经把它收拾好了,他把那些广告副刊取了出来;这让他很抑郁。他看到外边有两个人拿着厚厚的报纸走在街道上。他屏住呼吸,直到他们走了过去。现在他才注意到他们就是那两个美国人;刚才只是在早餐厅里看见他们坐在餐桌旁,等到他们到室外后他没能认出他们来。
他在一家咖啡馆里花了很长时间喝自来水,那是他们盛在杯子里跟咖啡一起端上来的。他时不时站起来,从专门用来摆放杂志的那几张椅子和桌子上取出一份画报。当那个女服务员从他身边拿回那堆画报时,她用了“报纸桌”这个字眼。布洛赫一方面很难忍受翻看那些杂志,另一方面,他在彻底看完一本杂志前也不能把它放到一边去。他时不时稍稍朝街上看两眼,画报页面和外边不停变化的画面所形成的反差让他觉得轻松。往外走的时候,他自己把那份画报放回桌子上。
纳什市场上的摊铺已经关门了。布洛赫一边走着,一边不经意地将脚边被人扔在地上的蔬菜和水果往前踢着。在那些摊铺之间某个地方,他方便了一下,撒尿时,他发现那些木棚的墙壁上到处都被尿弄黑了。
他昨天早些时候吐出来的葡萄皮还在人行道上。当他把纸币放在收钱转盘上时,那张钱在转动时停住了,布洛赫有了机会能说点什么。那个女售票员答了句。他又说了点什么。因为这不同寻常,女售票员就看着他。这就让他有了机会继续说下去。等他进了电影院之后,他想起来那个女售票员身边有一本小说和一个电炉子。他往后靠了靠,开始注意区分银幕上的细节。
下午稍晚一点的时候,他坐电车出了城,进了体育场。他买了张站票,然后却坐在自己一直没有扔掉的报纸上;前面的观众改变了他的视线,这并没有影响他。比赛中,大部分人都坐下了。布洛赫没有被认出来。他把报纸留在地上,又在上边放了一瓶啤酒,在终场哨声响起之前,他走出了体育场,以免待会儿太拥挤。体育场前停放着很多几乎空荡荡的公共汽车和电车——场内举行的是今天的重要比赛,它们都在那里等着,这让他很吃惊。他上了一辆电车。他在那里独自坐了很久,后来他就开始等待了。是不是裁判员给了加时?布洛赫抬头向上看去,发现太阳开始落山了。他没有想要用这个表达什么,他低下了脑袋。
车外突然刮起了风。几乎就在三声长音组成的终场哨声响起的同时,司机和售票员都登上了公共汽车和电车。人们从体育场里涌了出来。布洛赫想像着,自己似乎听到了很多啤酒瓶掉在球场上的声音;同时,他还听到灰尘拍击车窗的声音。先前在电影院的时候,他往后靠,现在,当观众挤进电车车厢的时候,他往前俯身。他觉得似乎体育场里刚刚打开灯光设施。瞎扯,布洛赫说。他以前在灯光球场是个糟糕的守门员。
在城里,他费了好长时间找电话亭。等他找到一个空电话亭时,发现那里的听筒已经被扯断了,丢在地上。他继续往前走,终于在火车西站打了电话。因为是星期六,他几乎没找到人。后来,他以前认识的一个女人接了电话,他说了好一阵子,她才知道他是谁。他们约好在火车西站附近一家饭馆里见面,他知道那里有一台自动点唱机。他往点唱机里扔硬币,让其他人选歌曲;他就这样消磨着时间,一边等着那个女人。在这期间,他看着墙壁上足球运动员的照片和签名。几年前,一个国家队前锋租下了这家饭馆,后来他去了海外,执教那些野蛮的美国联赛队伍中的一支,联赛解散后他就不知去向了。布洛赫跟一个姑娘聊上了,她坐在点唱机旁边一张桌子旁,胡乱伸手向后抓去,总是选着同一张唱片。她跟着他离开了饭馆。他想要跟她走进最近的一个门洞,但是那些大门早就全都关上了。等到他们打开一扇大门时才发现,依照歌声判断,第二道门后面正在举行祈祷仪式。他们走进位于第一道门和第二道门之间一部电梯里,布洛赫摁了顶楼的按钮。电梯还没有上行,那个姑娘就又要出去。布洛赫摁了二层的按钮,他们在二层走出电梯,站在楼梯间里。这会儿那姑娘变得温顺些了。他们一起沿着楼梯往上面爬去。那部电梯停在顶层那儿,他们走进电梯,下来了,然后又回到街上。
布洛赫在姑娘身边跟她一起走了一会儿,然后他转身往回走,去找那家饭馆。那个女人已经在等他了,身上还穿着外套。布洛赫对那个姑娘的女友说——她还在点唱机边的桌子旁等着——那个姑娘不会回来了,然后他跟那个女人离开了饭馆。
布洛赫说:“我觉得自己很可笑,你穿着一件外套,而我却没穿外套。”那女人钻进他怀里,傍在他身上。为了伸出胳膊,他假装要给她指什么东西看。然后他却不知道该让她看什么。他立刻有了一个愿望,想要买一份晚报。他们穿过好几条街道,没有看到卖报纸的人。最后,他们坐公共汽车去了火车南站,但是那座火车站早就关了。布洛赫假装吃了一惊;而实际上他也真是吃了一惊。那个女人在汽车里就已经打开手袋,把玩着里面各种各样的东西来向他暗示:她不自在。他对她说道:“我忘了留张纸条给你。”但他并不知道他自己想用“留”和“纸条”表达什么。不管怎么样,最后他独自上了一辆出租车,往纳什市场方向去了。
……

前言/序言

  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1942— )被奉为奥地利当代最优秀的作家,也是当今德语乃至世界文坛始终关注的焦点之一。汉德克的一生可以说是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像许多著名作家一样,他以独具风格的创作在文坛上引起了持久的争论,更确立了令人仰慕的地位。从1966 年成名开始,汉德克为德语文学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因此获得过多项文学大奖,如“霍普特曼奖”(1967 年)、“毕希纳奖”(1973 年)、“海涅奖”(2007 年)、“托马斯·曼奖”(2008 年)、“卡夫卡奖”(2009 年)、“拉扎尔国王金质十字勋章”(塞尔维亚文学勋章,2009 年)等。他的作品已经被译介到世界许多国家,为当代德语文学赢来了举世瞩目的声望。
汉德克出生在奥地利克恩滕州格里芬一个铁路职员家庭。他孩童时代随父母在柏林(1944—1948)的经历,青年时期在克恩滕乡间的生活都渗透进他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里。1961 年,汉德克入格拉茨大学读法律,开始参加“城市公园论坛”的文学活动,成为“格拉茨文学社”的一员。他的第一部小说《大黄蜂》(1966)的问世促使他弃学专事文学创作。1966 年,汉德克发表了使他一举成名的剧本《骂观众》,在德语文坛引起空前的轰动,从此也使“格拉茨文学社”名声大振。《骂观众》是汉德克对传统戏剧的公开挑战,也典型地体现了20 世纪60 年代前期“格拉茨文学社”在文学创造上的共同追求。
就在《骂观众》发表之前不久,汉德克已经在“四七社”文学年会上展露锋芒,他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严厉地批评了当代文学墨守于传统描写的软弱无能。在他纲领性的杂文(《文学是浪漫的》,1966;《我是一个住在象牙塔里的人》,1967)中,汉德克旗帜鲜明地阐述了自己的艺术观点:文学对他来说,是不断明白自我的手段;他期待文学作品要表现还没有被意识到的现实,破除一成不变的价值模式,认为追求现实主义的描写文学对此则无能为力。与此同时,他坚持文学艺术的独立性,反对文学作品直接服务于政治目的。这个时期的主要作品有剧作《自我控诉》(1966)、《预言》(1966)、《卡斯帕》(1968),诗集《内部世界之外部世界之内部世界》(1969)等。
进入70 年代后,汉德克在“格拉茨文学社”中的创作率先从语言游戏及语言批判转向寻求自我的“新主体性”文学。标志着这个阶段的小说《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1970)、《无欲的悲歌》(1972)、《短信长别(1972)、《真实感受的时刻》(1975)、《左撇子女人》(1976)分别从不同的度,试图在表现真实的人生经历中寻找自我,借以摆脱现实生存的困惑。《无欲的悲歌》开辟了70 年代“格拉茨文学社”从抽象的语言尝试到自传性文学倾向的先河。这部小说是德语文坛70 年代新主体性文学的巅峰之作,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
1979 年,汉德克在巴黎居住了几年之后回到奥地利,在萨尔茨堡过起了离群索居的生活。他这个时期创作的四部曲《缓慢的归乡》(《缓慢的归乡》,1979;《圣山启示录》,1980;《孩子的故事》,1981;《关于乡村》,1981)虽然在叙述风格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生存空间的缺失和寻找自我依然是其表现的主题;主体与世界的冲突构成了叙述的核心,因为对汉德克来说,现实世界不过是一个虚伪的名称,丑恶、僵化、陌生。他厌倦这个世界,试图通过艺术的手段实现自我构想的完美世界。
从80 年代开始,汉德克似乎日益陷入封闭的自我世界里,面对社会生存现实的困惑,他寻求在艺术世界里感受永恒与和谐,在文化寻根中哀悼传统价值的缺失。他先后写了《铅笔的故事》(1982)、《痛苦的中国人(1983)、《重现》(1986)、《一个作家的下午》(1987)、《试论疲倦(1989)、《试论成功的日子》(1990)等。但汉德克不是一个陶醉在象牙塔里的作家,他的创作是当代文学困惑的自然表现:世界的无所适从,价值体系的崩溃和叙述危机使文学表现陷入困境。汉德克封闭式的内省实际上也是对现实生存的深切反思。
进入90 年代后,汉德克定居在巴黎附近的乡村里。从这个时期起,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动荡,南斯拉夫战争也把这位作家及其文学创作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从《梦幻者告别第九国度》(1991)开始,汉德克的作品(《形同陌路的时刻》,1992;《我在无人湾的岁月》,1994;《筹划生命的永恒》,1997;《图像消失》,2002;《迷路者的踪迹》,2007 等)中到处都潜藏着战争的现实,人性的灾难。1996年,汉德克发表了游记《多瑙河、萨瓦河、摩拉瓦河和德里纳河冬日之行或给予塞尔维亚的正义》批评媒体语言和信息政治,因此成为众矢之的。汉德克对此不屑一顾,一意孤行。1999 年,在北约空袭的日子里,他两次穿越塞尔维亚和科索沃旅行。同年,他的南斯拉夫题材戏剧《独木舟之行或者关于战争电影的戏剧》在维也纳皇家剧院首演。为了抗议德国军队轰炸这两个国家和地区,汉德克退回了1973 年颁发给他的毕希纳奖。2006 年3 月18 日,汉德克参加了前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的葬礼,媒体群起而攻之,他的剧作演出因此在欧洲一些国家被取消,杜塞尔多夫市政府拒绝支付授予他的海涅奖奖金。然而,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作家,汉德克无视这一切,依然我行我素,坚定地把自己的文学创作看成是对人性的呼唤,对战争的控诉,对以恶惩恶以牙还牙的非人道毁灭方式的反思:“我在观察。我在理解。我在感受。我在回忆。我在质问。”他因此而成为“这个所谓的世界”的另类。
世纪文景将陆续推出八卷本《汉德克作品集》,意在让我国读者来共同了解和认识这位独具风格和人格魅力的奥地利作家。《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卷收录了汉德克早期的两篇短篇小说和两部中篇小说。与这个时期的戏剧一样,这些作品都是汉德克审美追求的大胆尝试,它们打破了传统的叙述风格,改变了永恒的故事结构,形成了对象与语言、情感与语言和行为与语言之间无与伦比的叙述张力。作者在这里把对现实的观察和感受在艺术表现中凝结成各种各样的生存危机,而每一个象征都深深地印证着这个时代的生存现实和人的精神状态,同样也留下了作者自白的蛛丝马迹。
短篇小说《监事会的欢迎词》是汉德克尝试其叙述风格的处女作。这篇小说已经没有了原本意义上的短篇小说的叙事结构和情节;所谓的欢迎词几乎是在毫无情节关联的描写中变成了对危机四伏的恐惧的独白。房梁的嘎嘎作响,暴风雪的肆虐,门卫儿子惨遭车祸的命运构成了欢迎词叙事话语的核心。这些情景在叙事结构中多层交织,相衬相映,象征性地表现出生存环境的悲凉与险恶,让人不寒而栗。叙述者“我”最终因此陷入了无言的境地,这也是留给读者思考的一把钥匙。
与之相比,《一个农家保龄球道上有球瓶倒下时》虽然没有对危机和恐惧那种强烈的渲染,但却在冷静和深沉的叙述中让人深深地感到社会环境对人性的摧残和异化;日常语言和修辞形式在这里表现为异变的亲情关系的象征。小说中,两个奥地利年轻人趁在西柏林逗留之际前往东柏林看望久未谋面的姑姑,可亲人之间的相见并没有出现惯常所期待的真情实感的必然流露,而几乎只有陌生的面面相觑,无言的对答,缺少亲情相印的交流。在整个叙述中,每个被感受到的物体都成为阻碍交流的象征,人物的失语构成了人与人交往的鸿沟。天气的寒冷与亲人的相见蕴含着叙述的深层结构。小说结尾时,两个年轻人不知不觉地没有赶上回程的末班车让人看到了对亲情的期待,而小说的标题则是作者留给读者去破解的叙述之谜。
《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和《推销员》同样也是汉德克叙述风格的开山之作。尤其是《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一时走红德语文坛,而且很快就被搬上了银幕(1971 年)。这两部小说都具有浓厚的侦探小说色彩,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划分界限。伴随着语言游戏式的叙述,单一的独白和意识流使得读者在描写语言与描写对象之间的巨大张力中感受着作品表现的内在。
《推销员》是一部没有主线、情节和故事的小说,作者的意愿也不是要写一部新型侦探小说。主人公推销员观察着一切,记录着那一个个哪怕再微不足道的细节,他是无处不在的见证人。从章节标题可以看得出来,这部小说要表现的不是这个主人公本身,而是“秩序与无序”的辩证交替。每个章节分为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叙述者对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事件进行普遍意义上的综述和理论上的构建,介绍提要并加以议论。第二部分就是小说的描写,结构上呈现为句子的马赛克,相互之间似乎没有逻辑关联;对侦探情节只言片语的想像与逻辑上悖谬的荒唐断言相互交织在一起;精确的细节描写伴随着语言与事实的不协调。显而易见,这种叙事形式突破了迄今习以为常的小说叙事模式,使其表现的可能性成为不可能。但小说所描写的绝不是随心所欲毫无关联的片断,叙事形式和视角的变化也改变了所要描写的事物。小说中的每一个感受、每一个句子都会触及读者的心灵,使其不由自主地寻求在各个片段之间建立起必然的联系:“这部小说既不是发生在洛杉矶或者西柏林,也不是发生在冬天或者夏天:只要读者读到它,它就会发生在读者的内心里。”作者如此意在让读者在其中能够寻找到令自己恐惧的故事,令人恐惧的现实故事,因为“每个句子都是一个故事”,会使人“回到现实中来”。
与《推销员》相比,小说《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没有章节之分,结构简单明了,尽管是第三人称叙述,可主人公的视角从头到尾占主导地位。主人公布洛赫是一个当年赫赫有名的守门员。一天早上,他莫名其妙地离开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因为他以为自己被解雇了。他毫无目的地在维也纳荡。他偶然和电影院女售票员格达有了一夜之情,却无缘无故地掐死了她。他乘车来到边境上一个偏僻的地方隐匿起来。他在报纸上看到了通缉令,最后驻足在一个守门员前,注视着他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扑住点球。这个凶杀案最终并没有结局,好像被遗忘了。在小说描写中,作者所关注的焦点是布洛赫越来越多地受到感知的困扰。布洛赫没有能力把周围一个个物体,一个个人,甚至连自己的身体感受为一个整体。他从环境的每个细节中构想出一个个针对他本人的痛苦暗示或者一个个给他设置的陷阱。这些构想又迫使他实施一个个让人不可思议的、自己也无法控制的行为。布洛赫是一个困扰于生存现实中的病态人,他的观察和感知是一个被追踪者的观察和感知。
这部小说深深地渗透着汉德克的语言批判意识。像布洛赫与其所处环境的关系一样,语言与感知之间的危机始终伴随着小说的叙述。《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不愧为70年代初德语中篇小说的一颗明珠。
我们选编出版汉德克的作品,意在让这些集子能够不断地给读者带来另一番阅读的感受和愉悦,并从中有所受益。但由于我们水平有限,选编和翻译疏漏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韩瑞祥
2012年6月

 

这本书怎么样?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0 / 5. 投票数: 0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评分!成为第一位为此书评分。

资源下载
书名: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
作者: [奥地利] 彼得·汉德克
译者:张世胜 / 谢莹莹 / 张晏 / 贾晨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08448
豆瓣评分:7.3

评论0

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