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电子书
  • 电子杂志订阅下载

许渊冲:永远的西南联大

  国家危难时刻,中国读书人的血性与风骨,尽显于此
中国第一个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杨振宁在香港《今日东方》创刊号上说:“我那时在西南联大本科所学到的东西及后来两年硕士所学到的东西,比起同时美国最好的大学,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就是说,抗日战争时期由清华、北大、南开在昆明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已经可以算是世界一流大学了。
联大8年,培养了2位诺贝尔奖得主,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元勋,172位两院院士,100多位名师巨匠……联大人参与研究了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中国第一台亿次银河计算机……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用这来形容那个时期的西南联大人才辈出的场景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本书精选毕业于西南联大的国宝级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关于西南联大的回忆性散文集,内容涵盖许先生对西南联大里老师、同学、生活的回忆,全方位展现西南联大里的态度风骨与校园生活。
联大人的成就是如何取得的?中兴业的人杰是如何培养出来的?一粒沙中见世界。本书就想沙里淘金,从平凡的现实中找出不平凡的成就来。

编辑推荐

  百岁翻译家许渊冲回忆性散文集
诗译英法唯一人、百岁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西南联大学子许渊冲的不朽联大。许渊冲先生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师承钱钟书、陈寅恪等大师,与杨振宁是同窗好友,也曾在抗战时期参军报国,本书是许渊冲先生对联大生活的深切记忆。
联大人是什么样的
联大人,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为什么要读西南联大
因为西南联大,是一种精神;
因为西南联大告诉我们,年轻人该有怎样的面貌;
因为西南联大,尽显国家民族危难时刻,中国读书人的血性与风骨;
因为西南联大,是一个时代文化史的真实写照,亦是一代联大人的不屈风骨。
因为西南联大,有陈寅恪、闻一多、钱钟书……这些文化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在炮火中,护三尺讲台,守山河如故;
因为西南联大,有杨振宁、朱光亚、许渊冲……这一代联大人以青春之热血,继往圣绝学,读书救国。
国家危难时刻,中国读书人的血性与风骨,尽显于此
联大生活,许渊冲师承陈寅恪(国学大师)、钱钟书(文学家)、梅贻琦 (清华校长)、冯友兰 (哲学家)等大师,与杨振宁 (诺贝尔奖得主)、朱光亚 (两弹元勋)、廖山涛 (中科院院士)、王希季 (卫星技术专家)、吴有训 (物理学家)等同学相识相交。本书就包含许渊冲先生对西南联大老师和同学的回忆。师生间的趣闻轶事,生活琐事,也是关于联大的不朽回忆。
青年循蹈乎此,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李大钊

作者简介

  许渊冲,1921年出生于江西,100岁高龄的国宝级翻译家。
许渊冲毕业于西南联大,1941年入美国志愿空军任英文翻译,1948年留学巴黎大学,1950年底归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曾获国际翻译界顶尖奖项之一“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获奖者(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
曾获国家汉办“国际汉学翻译大雅奖”
国家文化部授予其“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

目录

封面
版权信息
序曲
第一卷·远行
源头活水
大学前夕

第二卷· 联大
追忆逝水年华
再忆逝水年华
南茜萝芝
往事如烟忆图书馆
第三卷· 往事
大学情缘
一代人的爱情
大学毕业之后
第四卷· 师友
名师风采
逝水余波
西南联大的师生
闻一多先生讲唐诗
冯友兰教授谈哲学
怀念萧乾先生
钱锺书先生和我
我所知道的柳无忌教授
梅校长一家和我
杨振宁和我
程抱一和我
后记
昆明寻梦
尾声

媒体评论

  杨振宁:他几乎每天一个灵感。
钱钟书:灵活自如,令人惊奇。
陈鲁豫:许先生身上有联大群体的血液,视自由为天经地义,为热爱愿倾其所有。

前言

  序曲
中国第一个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杨振宁在香港《今日东方》创刊号上说:“我那时在西南联大本科所学到的东西及后来两年硕士所学到的东西,比起同时美国最好的大学,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就是说,抗日战争时期由清华、北大、南开在昆明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已经可以算是世界一流大学了。
我在《联大与哈佛》一文中引用《纽约时报》网站2007年6月10日的报道说:“为了听课来哈佛太傻了,想和地球上最聪明的人在一起,你就来哈佛。”我补充说:联大可以说是超过哈佛,因为它不仅拥有当时地球上最聪明的头脑,还有全世界讲课最好的教授。
如联大闻一多讲《诗经》,比哈佛大学吉特勒基讲莎士比亚更有创见;而联大卞之琳讲莎士比亚,也比吉特勒基更有新意。至于《诗经》,哈佛根本无人能讲,更无人能译成英文。还是联大柳无忌去美后,为美国培养了许多汉学家,包括哈佛的海涛乐(Hightower)和欧文(Owen),但比起联大人来,相差甚远。即使以《诗经》第一篇《关雎》而论,联大人译为Cooing and Wooing(叫春和求爱),英文水平之高,不在哈佛人之下;用词巧妙,则远在英美翻译家之上。如果要把《诗经》和同时代的荷马史诗相比,则朱自清认为《诗经》用“比兴”的方法来歌颂和平生活,比起荷马用“比而不兴”的方法来歌颂战争暴力和英雄主义,也不可同日而语。而沈从文在平凡中见伟大的《边城》,比荷马在暴力中见英雄的阿基力士,可说是各有千秋。
联大为什么可以和哈佛一样,造就这么多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呢?哈佛的格言是“来为求知,去为服务”。联大常委梅贻琦校长的名言却是:“大学贵在大师而不在大楼。”联大校歌更说明:“中兴业,须人杰。”由此可见哈佛要培养的是能服务挣钱的知识分子,联大要造就的却是能振兴中华的国家精英,而培养精英则需要大师。
联大的大师首先有清华四大院长:那就是提出四种境界的文学院院长冯友兰(自然境界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人民,功利境界如《孟子见梁惠王》中“言利”的惠王,道德境界如“言仁义”的孟子,天地境界如“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孔子);发挥“边际效用”经济原则,到了上课分秒不差地步的法学院院长陈岱孙(只有一次下课时没响铃,原因是铃响晚了);做X射线试验帮助康普顿教授获得192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理学院院长吴有训(他讲课生动有趣,用不倒翁来说明力学问题);中国第一个科学博士,对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做出贡献的工学院院长顾毓琇(他还是世界少有的文理大师,1976年当选世界桂冠诗人)。这四位院长起了带头作用,于是联大大师就风起云涌了。

精彩书摘

  第三卷· 往事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句话可能总结了我的一生,“学”就是得到知识,“习”就是付诸实践,学习得到了知识,经过实践的检验,证明是站得住的,那不是持久的乐趣吗?联大时期,主要是学习阶段,毕业之后,主要就是实践阶段了。
大学情缘
我在中学时代,来往的都是男同学。小学如涂茀生、薛蕃荣;初中一年级如欧阳谧、廖延雄,二年级如爱好集邮的同学,三年级如同寝室的盛思和、王树椒;到高中毕业时就是之前提到的文、法、理、工、农、医“六路大军”。入大学后,才开始和女同学有接触。
我在西南联合大学一年级时,住在联大租的昆华中学北院宿舍22室,一室八人,有三个是和我同车从桂林到柳州的。
第一个是数学系的邓汉英,他当时就在报纸上发表了翻译文章,后来成为南开大学数学系主任。
第二个是廖山涛,后来是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还是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第三个是中国文学系的项琦,他是第一个带女朋友来上大学的,也是第一个入学后因病去世的同学。我排队十二个小时才买到四张车票(一人限买四张),所以我们四人是先同车,再有同室之缘的。
第四个室友是哲学心理系的周基坤。他有一架小照相机,我们去西山旅游的照片就是他拍摄的,后来他和外文系的女同学刘笑娟要好,但是刘到美国去了,他成了南开大学教授。五十年后,我去南开大学讲学,我们还和邓汉英合影留念呢。
第五个室友是政治系的张迪懋,他当时就是地下党员,但是没露一点痕迹。他和周基坤大一英文分在钱锺书先生那一组,我大一上学期和杨振宁同上叶公超先生的英文课,下学期同我的意中人分到钱先生这一组了。

这本书怎么样?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0 / 5. 投票数: 0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评分!成为第一位为此书评分。

资源下载
书名:许渊冲:永远的西南联大
作者:许渊冲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9457547
豆瓣评分:8.6

评论0

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