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电子书
  • 电子杂志订阅下载

苍白的骑士

1918-1920年的西班牙大流感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人类灾难之一,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极大地扰乱了全球政治、种族关系和家庭结构,并造成了永久性的变化,同时刺激了医学、宗教和艺术翎羽的创新。劳拉·斯宾尼在《苍白骑士》一书中,通过借鉴历史、病毒学、流行病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巧妙地叙述了那场永远改变人类的鲜为人知的灾难,并认为此次流感实际上促成了20世纪的诸多变革,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历史

编辑推荐

  本书将从一个不同的视角讲述流感,从史前讲到1918年,从地球讲到人类,从病毒讲到观念,再从观念返回病毒本身。其核心是西班牙流感如何浮出身影并横扫全球,继而又倏忽而去,以及它对人类造成了怎样的改变。
讲述西班牙流感不能脱离母亲们给孩子详述一件事情的那种方式,因为这能够丰富并扩充此类全球性事件的庞杂背景,哪怕其对事件本身的影响短暂得只如历史脉搏的一次跳动,而这正是本书的目的。
按当今流行的说法,西班牙流感就是一次所谓的“黑天鹅事件”。现在,科学家、小说家、艺术历史学家像工蜂一样勤勉地穿梭忙碌于条分缕析间,将独立存在的无数个人悲剧编织在一起,形成集体的记忆,从而牢固地铭刻于我们的记忆中,世代相传。

作者简介

  劳拉·斯宾纳(Laura Spinney),出生于英国,曾居住在法国和瑞士。作为一名科学记者,她的作品已发表于《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自然》(Nature)、《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和《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等刊物。此外,她还著有两部小说:《医生》(The Doctor)和《痛点》(The Quick)。

目录

封面
文前辅文
文前辅文
中文版序
地图
前言 房间里的大象
第一部分 不设防的城市
第1章 咳嗽与喷嚏
第2章 莱布尼茨的“单子”
第二部分 对全球大流行的解析
第3章 池水微澜
第4章 夜盗来袭
第三部分 Manhu——疫病的命名
第5章 第11号病
第6章 医生的困境
第7章 上帝的愤怒
第四部分 求生的本能
第8章 在门上画十字
第9章 安慰剂的作用
第10章 慈善的撒玛利亚人
第五部分 事后的分析
第11章 追踪零号病人
第12章 统计死亡人数
第六部分 科学的救赎
第13章 谜一样的流感
第14章 小心农家场院
第15章 人的因素
第七部分 流感之后的世界
第16章 复苏的迹象
第17章 被替换的历史
第18章 科学与反科学
第19章 全民医疗保健
第20章 战争与和平
第21章 忧郁的缪斯
第八部分 罗斯科的遗赠
后记 关于记忆
致谢
图片版权说明
索引
版权页
封底

前言

  1918年,西班牙流感的急遽暴发给当时的医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它给后世的历史学家也同样造成了巨大的困扰。
—特伦斯·伦格(Terence Ranger),《1918~1919年的西班牙流感全球大流行》(The Spanish Influenza Pandemic 1918-19,2003)
1918年11月9日,德皇威廉二世(Kaiser Wilhelm II of Germany)宣布退位。巴黎街头一片欢腾,人们高呼着,“去死吧,威廉!(À mort Guillaume!)”,“打倒威廉!(À bas Guillaume!)”。与此同时,远在这座城市的7区,诗人纪尧姆·阿波利奈尔(Guillaume Apollinaire)正在垂死之中。作为法国先锋运动的重要人物,他创造了“超现实主义艺术家(Surrealist)”一词,激励了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和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等人。阿波利奈尔于1914年入伍参战,曾被一块弹片击中头部,头盖骨被打穿了一个洞。虽然挺过了那次负伤,他却在38岁时死于“西班牙流感(Spanish flu)”。人们称颂他是“为法兰西而死”。
葬礼在四天后举行,即11月11日停战协定签署之后的两天。离开圣托马斯阿奎纳教堂(Church of St Thomas Aquinas),哀悼者们朝着西边的拉雪兹神父公墓(Père Lachaise Cemetery)走去,“但是正当走到圣日耳曼大道(Boulevard Saint-Germain)的拐角,”阿波利奈尔的朋友,同代诗人布莱斯·桑德拉尔(Blaise Cendrars)回忆说,“送葬队伍被庆祝停战协定的喧闹人群包围。男男女女挥舞着双手,又唱又跳,拥抱亲吻,发狂地高唱着战争结束时那句有名的叠句:‘不,威廉,你不必走!不,你不必走……’”这句话本意是嘲讽战败的威廉二世,但在此时,对于阿波利奈尔的朋友们来说却充满了辛酸。
这是一场20世纪最大规模的屠杀,在它给我们留下的集体记忆中,诗人之死恰如一个隐喻。西班牙流感共造成5亿人感染,相当于当时全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从1918年3月4日记录下第一个病例,截止到1920年3月,共有5000万到1亿人死亡,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2.5%~5%。而正是这个数据上的巨大不确定性折射出我们至今对这场“全球大流行(Pandemic)”的认识还存有诸多未知。作为一场造成大规模人员死亡的单项事件,西班牙流感不仅分别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700万人死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6000万人死亡),甚至可能已经超过了二者的总和。它是自“黑死病(Black Death)”以来,甚至可能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波死亡浪潮。
徐徐掀开20世纪的历史画卷,我们会看到什么呢?两次世界大战,共产主义起起落落,或许还穿插着一些殖民地争取独立的壮观场面,但我们已看不到那个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件,即使它就在我们眼前。当被问到20世纪最大的灾难是什么时,几乎没有人会提起西班牙流感。与它有关的数据让人们惊异不已,有些人会陷入思索。片刻之后,他们或许会想起死于这场流感的某个叔祖父,也许是失去踪影的某个表亲,抑或是家族里一条支脉的所有人。世界上的很多墓园,凡是历史超过100年的,都会有一些坟墓建于1918年秋。在人们的记忆中,那正是最严重的第二波次疫情袭来之时。可是,无论在伦敦、莫斯科,还是在华盛顿都找不到任何有关西班牙流感的纪念馆或纪念碑。在历史记忆中,它是个体的,却不是集体的;在历史叙事中,留下的不是一场灾难,而是千千万万个孤立的个人悲剧。

精彩书摘

  公元前412年,冬至前后,在当时的希腊北部,临近马尔马拉海(Sea of Marmara)的港口城市佩林苏斯(Perinthus),人们正受到咳嗽的困扰。除此之外,佩林苏斯人还出现了其他症状:喉咙疼、全身痛、吞咽困难、双腿麻痹以及夜盲症。一位名叫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的医生草草记下了这些症状。这很可能就是流形性感冒,同时,“佩林苏斯咳嗽”也就成为对流感的最早记述。
之所以说它“可能”是一场流感,是因为其中某些症状,如夜间视力受损和四肢麻痹与流感并不完全相符。医学历史学家一直受到这种判断的困扰,直到他们意识到希波克拉底对流行病的定义与我们并不相同。他是最先在医学范畴内使用“流行性疾病(epidemic)”这个称谓的,其字面意思是“关于人的(on the people)”。在那之前,这个称谓指代任何一种在一个国家中扩散的事物,不论是雾、谣言,还是战争。希波克拉底用这个词来特指疾病,相当于对疾病进行了重新定义。
古希腊人认为疾病来自于神灵,是神灵对一切罪恶行为所降下的惩罚。医生同时又是祭司和巫师,这些角色要以祷告、施符和献祭的方式安抚暴怒的神灵。希波克拉底则认为疾病是有关身体的,可以通过观察一个病人的症状来进行揣度。他和追随者们一道建立起了一套对疾病作出界定的体系,所以他被认作“西医之父”。[他在诊断和治疗方面所创立的理念奠定了现代医学的基础,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有关医学伦理的准则,即《希波克拉底誓言》(Hippocratic Oath)。据此,每一位新医生在取得行医资格前都要作出宣誓:“首要之物系不损害病人。”]
希波克拉底认为,在人体内部流动着四种“体液(humours)”,即黑胆汁(black bile)、黄胆汁(yellow bile)、黏液(phlegm)和血液(blood),是它们之间的不平衡导致了疾病的发生。如果你感觉昏沉慵懒,那就是黏液太多,要用吃柑橘类水果的方法来治疗。500年后的另一位希腊医师盖伦(Galen)则详细阐述了这种模式,认为可以依据身体内部占主导地位的体液所决定的性格对人进行划分。黑胆汁与悲伤有关,黄胆汁与暴躁易怒有关,而一个黏液质型的人则悠闲乐观、满怀希望。我们记住了这些形容词,却无法理解形成它们的解剖结构和生理机能。盖伦的医学理念在欧洲统治了1500年,即便到了20世纪,他所认为的“瘴气(miasma)”,即有毒空气能够引发体液失衡的说法在世界上的一些地方依然还很流行。
希波克拉底对流行病的定义并未能延续下去。对他来说,一场流行病就是在特定时间段内,在特定地方,陷入疾病的人们所出现的所有症状。但是他并没有对当时所发生的不同疾病作出区分。尔后,“流行病”这个术语开始与某一种疾病相关联,继而与某一种微生物,然后又与微生物的某一个种类联系在一起。但是直到中世纪发生的“鼠疫大流行”引起了人们的反思,这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才得以实现。于是,在现代意义上,佩林苏斯人可能是同时感染了流感、白喉和百日咳——其原因可能是维生素A的摄入量不充足。

这本书怎么样?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5 / 5. 投票数: 1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评分!成为第一位为此书评分。

资源下载
书名:苍白的骑士:西班牙流感如何改变了世界
作者: [英] 劳拉·斯宾尼
译者:祁长保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81013

评论0

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