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电子书
  • 电子杂志订阅下载

燕国八百年

本书运用“二重证据法”,结合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与考古资料,纵横开阖地论述了燕国八百余年(公元前11世纪中叶-公元前222年)的历史文化,全方位地揭示了“燕国历史文化”的种种内涵。纵向而言,举凡燕地的“考古学文化”(西周封燕之前)以及燕国本身的历史(开国、发展、强盛、衰落及灭亡),都巨细无遗尽入彀中;横向而言,举凡燕国的经济、政治、古族与古国、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史载人物,都有细致入微的叙述与讨论,令两三千年前的燕国跃然纸上。

编辑推荐

1.燕国是先秦区域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燕国是姬姓周朝分封在北部边陲的一个弱小的诸侯国,存世八百余年,最后灭于秦。燕国现存史料稀缺,地处边陲,地理环境复杂,古国与古族汇聚互动,其历史文化研究是复杂的学术工程。本书即是在传世文献基础上,利用出土文献与考古资料,试图复原两三千年前的燕国历史文化风貌。

2.广阔时空界限与立体视野,纵向与横向构成“整体史”研究。

利用文献和考古资料,向上溯及燕地史前史,往下追踪至秦末汉初。“纵向”详尽论述了燕国从开国到灭亡的历史,“横向”细致梳理了燕国经济、政治、古族与古国、思想文化、社会生活与史载人物,在现有可资利用的成果基础上,最大程度再现了燕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3.历史学与考古学、古文字学相互资证,民族学与人类学资料相互发微。

充分吸收近年来所公布的新资料和推出的新成果,利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相互资证并发微,或修正错讹,或推出新解,或仅备一说,谨遵“多闻阙疑”的治学传统。

作者简介

彭华,字印川,四川丹棱人。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四川大学教授,贵阳孔学堂签约入驻学者,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四川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学科群项目成员。著有《燕国史稿》《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等,编有《王国维儒学论集》。

目录

绪论

上编

第一章 燕地的自然环境

一、 地形和气候

二、 岩石和泥土

三、 动物和植物

四、 矿产资源

第二章 燕地的考古学文化

一、 旧石器时代

二、 新石器时代

三、 夏朝时期

四、 商朝时期

五、 周朝时期(封燕之前)

第三章 开国时期(西周—春秋)

一、 召公其人

二、 周人封燕

三、 “春秋事语”

四、 所谓“南燕”

第四章 发展时期(战国)

一、 对外关系

二、 迁都于易

三、 禅让事件

四、 伐燕行动

第五章 强盛时期(战国)

一、 破燕之后,昭王即位

二、 励精图治,礼贤下士

三、 苏秦入齐,为燕反间

四、 乐毅伐齐,势如破竹

五、 破胡置郡,修筑长城

第六章 衰落时期(战国)

一、 田齐反攻

二、 燕赵战争

三、 荆轲刺秦

四、 国破家亡

下编

第七章 经济制度

第八章 政治制度

第九章 古族与古国

第十章 思想文化

第十一章 社会生活

第十二章 燕国人物

附录

一、 燕国世系表

二、 燕国大事年表

三、 甲骨文、金文著录书目及其简称

四、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精彩书摘

第六章 衰落时期(战国)

燕昭王治下的燕国,堪称全盛,故史籍有“全燕”、“钜燕”之说;后继者若能踵武昭王,并发扬光大,那么燕国嗣后的发展将不可限量。但是,这仅仅是一厢情愿的美好的“历史的假设”而已,后来的历史事实无情地颠覆了这一美好的假设。燕国自昭王以降,国势逐渐衰落,直至一落千丈、日薄西山,终亡于秦。

一、 田齐反攻

惠王中计

正当乐毅在前线冲锋陷阵、大军势如破竹之时,燕国后院却顿起变故。在位三十三年而又颇有作为的一代贤君——燕昭王逝世了。继位的是燕昭王的儿子(即燕惠王),这一年是公元前279年。

燕惠王为太子时,就与乐毅有隙。齐军统帅田单闻讯后,心下窃喜,乃行反间计于燕,宣言说:“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唯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史记·田单列传》)燕惠王果然中计,随即解除了乐毅的兵权,以骑劫取代了乐毅。乐毅情知不妙,便奔走赵国。

田单复国

田单见反间计已然奏效,兴奋之余,仍然不敢掉以轻心,又一步一步地设下圈套,让骑劫也一步一步地钻入圈套而不自觉。

田单先是令城中人“食必祭其先祖于庭”,飞鸟盘桓翔舞于即墨城池上空,随后俯身下食,“燕人怪之”。田单于是扬言,“神来下教我”,又令城中人佯称“当有神人为我师”,并且“每出约束,必称神师”。田单此举,其目的有二: 于齐而言是稳定军心、自壮军威;于燕而言是迷惑敌人、瓦解军心。接下来,田单又扬言:“吾唯惧燕军之劓所得齐卒,置之前行,与我战,即墨败矣。”燕人闻之,果如其言,尽劓齐国降卒之鼻。田单后又扬言:“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燕人于是又掘墓焚尸。齐人目睹燕人劓鼻、掘墓、焚尸,莫不痛哭流涕,怒火万分,急欲出战。经过这两次考验,田单深知齐人可用,“乃身操版插,与士卒分功。妻妾编于行伍之间,尽散饮食飨士”(《史记·田单列传》)。

为了进一步迷惑燕人,田单令甲卒皆伏于内,而使老弱女子登城,并派遣使节约降于燕。燕人以为齐人已无斗志,都欢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余镒,派即墨富豪献与燕将,“即墨即降,愿无虏掠吾族妻妾”,燕将大喜,一一答允,“燕军由此益懈”。田单又收得牛千余头,悉披以五彩龙文之缯衣,缚兵刃于牛角,束油脂芦苇于其尾。凿城数十穴,夜纵牛,烧苇端,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火牛怒奔燕军,燕军大惊,视牛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壮士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震恐大骇,纷纷败走。齐人夷杀燕将骑劫,又追亡逐北至于河上,所沦陷的七十余城复属齐国(《史记·田单列传》)。这,就是历史上颇负盛名的“火牛阵”。

齐人于是迎襄王于莒,入居临淄(今山东临淄北)。齐王封田单于安平(今山东临淄东北),号安平君。齐人复国,任命田单为相国。

燕人这一败,将燕昭王、乐毅、苏秦等人苦心经营长达三十年之久的大好功业尽皆付诸东流水。真可谓: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付了东逝水,空悲切。

乐毅拒召

乐毅奔走赵国后,赵封之于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南),号望诸君。燕惠王对当初以骑劫代乐毅后悔不已,又怨恨乐毅降赵,担心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于是派人责让乐毅:“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史记·乐毅列传》)

乐毅在报燕惠王书中回顾了燕昭王礼贤下士,信任、重用自己的知遇之恩,以及伐齐行动的势如破竹,“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而举之济上。济上之军受命击齐,大败齐人。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于燕。齐器设于宁台,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磿室,蓟丘之植、植于汶篁。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然后又述说自己之所以要离燕归赵的原因,“臣闻之,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伍子胥说听于阖闾,而吴王远迹至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吴王不寤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是以至于入江而不化。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不察疏远之行,故敢献书以闻,唯君王之留意焉!”于是,燕王又以乐毅子乐閒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复通燕,最后卒于赵。

公孙操弑君

燕惠王七年(前272),燕相成安君公孙操弑杀燕惠王,拥立其子为武成王。这一年,秦、魏、楚、韩以“定乱”为名,趁火打劫,共伐燕国。

前言/序言

彭华的《燕国八百年》一书即将付梓,殊觉欣喜。这部书最初的基础,还是多年前作者随我读硕士研究生时的学位论文,唯当时论文的规模和深度都不能与现在完成的稿本相比。嗣后,作者始终未放弃对这一课题的关注,经多年不懈的继续研究和修补、加工,终于做成一部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在叙述与评论上均有新意的燕国史新作。这是很值得祝贺的,并且可以相信,作为先秦时期区域史研究的一项新的成果,本书将会受到学术界同行们的关注和欢迎,并对中国古史研究有其贡献。

在近代学术史上,对于燕国历史文化的研究,若以成果之数量论,或逊于对中原其他一些地区的研究,但在整个中国古史研究中仍然有重要地位,受学者们高度重视。如本书《绪论》已指出的,王国维先生1919年发表《北伯鼎跋》一文,提出“邶即燕”的著名论点,便可看作是近代燕国史研究之滥觞。而在王国维之后,一代又一代古史学者,在对整个古代文献研究和对地下资料发掘与整理不断取得新成就的基础上,对于燕国史研究也有全面和重要的推进。现在应该说燕国史研究已开始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其标志便是已有一些具有较高水准的燕国史著作问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如1995年出版的陈平先生所著《燕史纪事编年会按》一书。是书采撷先秦至明清典籍一百四十余部,几乎将关涉燕国历史的文献资料收罗殆尽,而其按语亦多“富于启发性的新观点”(李学勤先生为该书所作“序”语),是燕国史研究中值得重视的一项成果。书既出,陈平先生以大作见赠,我向视为珍宝;后为彭华借去参考,应对本书的撰著有所助益,使得在陈先生《燕史纪事编年会按》问世二十余年之后,又由更年轻的学者提出了一项既吸收前人成就,又反映了二十余年来燕国史研究的新进展和大量新资料,并具有自身特点的新成果。这正好表现出燕国史研究不断向前发展的喜人势头。

作为先秦时期区域史研究的一个分支,如同对其他地区的类似研究一样,燕国史研究对于整个中国古史研究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对古代燕地历史的探索,它对于说明古代中国整个历史进程都非常重要。这是因为,要真正准确和全面地认识古代中国历史的整个进程,就必须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各个地区发展上的关系,而尤其在认识中国早期历史的进程时是这样。

近数十年来人们对于古代中国的真实情况有许多非常重要的新的认识。其中包括对于中国历史开端期各地在物质和精神文化发展上的状况,有赖于中国新石器考古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人们了解到,当时在分布于幅员极其辽阔的地域上的不同区域内实际上存在着远不止一支,而是众多支有着较高甚至很高发展程度的文化与社会单位。众所周知的南方的良渚文化和北方的红山文化所代表的人群就都属于这样情况的一些例子。这似乎表明,在中国历史的最早期,至少在理论上,应该不止一个地区具有向较高文明程度发展的潜势和基础。这恐怕也就是学术界很长时期以来许多人主张中国文明起源的“多元论”的原因。当然,事实上,古代中国之最终进入以形成国家制度为标志的文明发展阶段,还是同中原地区的某些文化与社会单位的历史有关,也就是同所谓“三代”的历史有关,这也是不容否认的。所以应该说,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多元论”有其真理性,还不等于能够将所有不同地区在古代发展上的内容、作用和意义都同等看待。如果把这些情况都同等看待,所描绘出来的古代历史的进程很可能反而会失真。但反过来,也必须看到各个不同地区早期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和影响,对于所谓“三代”历史的最终形成所起的作用。换言之,在古代中国,中原同其他地区在发展上的关系及其演变,对于当时整个历史进程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要合理地说明和解释古代中国早期历史进程的真实内容及其原因,就必须认真考察与分析这些关系和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在这种解释和说明中最终回答为什么在众多早期文化与社会单位中,中原的某些文化与社会单位的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主线,而这是理解这一进程的内在动力与逻辑的一个相当关键的要点。当然,要做好这种考察和分析,研究者的视野不仅涉及历史开端期的远古时期,整个“三代”历史都是有关的。像彭华所做出的《燕国八百年》这样的研究,尽管只选取了古代一个有关的地区为论述对象,但其研究和论述的整个框架都使它恰好成为进一步讨论和研究上述问题的有用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现阶段对于古代中国历史进程复原与解释的工作越来越为学者们所关注时,确实应该有越来越多如《燕国八百年》这样比较有分量的、深入的先秦时期区域史研究的新成果涌现,从而使学术界在这个重大课题上的思考具有更广阔和深厚的基础。

说到对古代中国历史进程的认识,当然还会想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过程的问题,其中包括国家化进程的问题。这自然涉及对区域史研究的需要。我过去在有关研究中,在讨论古代中国各不同地区进入国家化进程的不同方式问题时,就对包括燕地在内的许多古代区域的政治进程情况作过讨论。当时我提出过古代中国国家化进程的三种主要模式,而燕地国家化我认为是属于所谓“殖民模式”的一种进程。当然这些问题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包括本书在内的古代区域史研究的新成果,由于它们对各有关区域情况的讨论更详细和完整,应该对推进这方面的研究会有重要作用。比如本书有很大篇幅涉及对燕地“古族”情况的介绍和讨论,这实际上对更恰当地分辨当地政治进程中所谓“殖民”或“土著自动”等不同因素的表现是非常必需的。所以这些新的研究能帮助我们在古代中国国家化进程这样的问题上检验已经提出的假说,寻找最终能成立的结论。

由此,我可以特别提及本书在内容上的又一个特点,就是它用了很大的篇幅分别对燕地的经济、政治、民族、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特征与表现以及变化过程等作了非常详尽的描述和讨论。对于研究早期中国的发展而言,这部分工作也具有很深的意义。因为毫无疑问,古代中国各种制度和文化的传统的形成,最初的一些环节以及步骤是至关重要的,而这也就是在先秦区域史研究所涉及的时期内,在各地、各人群之间所发生的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精神的,乃至族群的(ethnic)事件或“事件组”的最终结果。古代中国的文化和制度传统,虽然可以认为与“三代”历史有最重要的关系,但其据以形成的材料和形成的过程,同众多区域与人群的文化表现和历史活动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因此,对古代各地区制度和文化特征及其与中原交流情况的深入与全面研究,将为我们真正理解古代中国文化与制度传统的内容和它形成的原因提供依据。当然,要做好这方面的研究,对于资料的广泛搜集和分辨是非常重要的,而在涉及制度问题时,对于资料意义的确定也会要求非常专业的处理。以上所说这些问题,在本书中都有非常用心和详尽的讨论。我相信,读者会有其评价。

彭华是一位对于中国古史研究极为执着的青年学者,在随我攻读古代史硕士研究生后,经过几年实际工作锻炼,又随我继续攻读了古代史博士研究生。多年来,勤奋读书,不停思考,已有不少研究成果发表。有人曾担忧历史学,尤其是古史研究发展的前景。我想,古史固然永远不会成为热门,也不应想它成为热门,但对于它发展的前景似不必担忧。永远会有热爱古史的人。这就是每每当我看到年轻学者的古史研究新作时所想到的一句话。

谢维扬

这本书怎么样?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0 / 5. 投票数: 0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评分!成为第一位为此书评分。

资源下载
书名:燕国八百年
作者:彭华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31796
豆瓣评分:7.4

评论0

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