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电子书
  • 电子杂志订阅下载

日本 生存的艺术

对经历了地震、海啸和核泄漏“三重打击”的日本来说,2011年注定是无比艰难的一年,这暴露了日本人对地壳不稳定性、经济脆弱性和政治改革必要性的长期担忧。前英国《金融时报》亚洲版主编、《金融时报》东京分社的社长戴维?皮林对日本社会的探索便始于此。作者将这些历史事件作为这本书的开头和结尾,以帮助我们探察和理解这个国家的过去。他在书中探讨了日本的精神、社会、经济及政治生活,从而细致展现了这个经常被误解的岛国及其人民。
曾任驻日记者长达7年的他采访了日本各个阶层的群体——政界大人物、知名艺术家、实业家、年轻人、老年人、主妇等,深入日本人的文化矛盾、焦虑、野心以及生存策略,以敏锐的文化鉴赏力描绘出一个立体而多面的日本:既存在令人窒息的同质化,也有着令人惊讶的集体适应变化的能力。这种独特而复杂的文化曾让日本民众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带领他们走出困局,令日本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之一,却也暴露了其脆弱之处,让一部分日本人滑向“迷失”。
增长该不该成为压倒一切的追求?衰退就意味着死亡吗?就日本的情况,作者提出这样的问题。面对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我们将从《日本:生存的艺术》这本书中获得多重灵感和反思。

作者简介

戴维·皮林(David Pilling)是英国《金融时报》非洲版编辑,他曾任英国《金融时报》东京分社社长及亚洲版主编。他的专栏涉及商业、投资、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话题。他长期致力于报道重大事件,并对数十位*人、经济学家、商界人士等进行访谈。皮林撰写的日本专题报道及亚洲每周专栏为他赢得亚洲出版*奖及英国报刊年度评论奖。

编辑推荐

1. 英国《金融时报》主编亲访村上春树,小泉纯一郎,多视角解读日本“如果你只能读一本关于当今日本的书,那就应该是这本”这本书以包容的态度容纳了多重视角,更多的是参照一种自下而上的视角,而非单从日本当局角度或西方观察者角度考察日本。作者担任驻日记者多年,他访问的对象既有日本政界大人物(小泉纯一郎等)、业界知名人士(村上春树、大江健三郎、草间弥生、村上龙等)、日本专家(詹姆斯·阿贝格伦等),也包括很大一部分的日本普通人。他搜集了大量一手资料,深入历史的细节,日本社会各个阶层的群体心理跃然纸上。
我们将看到,这个孤立的“亚洲国家”为何不断调整自身的策略和边界,建立新的角色认同,而在这一过程中,日本各界和国民要处理何种纠结撕裂和失落之情。这本书是你了解当代日本的重要读物。
美国知名日本问题专家、华盛顿大学教授肯尼斯·B. 派尔推荐:“如果你只能读一本关于当今日本的书,那就应该是这本。”2. 冷静而风趣的笔触,一幅当代日本社会的现实动人画卷一部被滔天巨浪席卷而来的作品——从日本海啸说起,在余波之中结束深度解读快速崛起,又中途失落的这个国度,客观而理性的讲述影响日本及其国民的重要选择,书写群体价值取向社会中的一个个自我主张一扫沉重的报告文学风格,生动幽默地再现日本社会,让人忍俊不禁这是一个充满叛逆又高度保守的日本,一个拥有各种恼人的小缺点又提供许多微妙的愉悦感的日本,一个不断变化却又秉承传统的日本。
“这是个正在努力适应新情况的社会,不过它行事自有一套,而这些方式有时会让人抓狂。”3. “菊与刀”的现代变奏,“无缘社会”的根源探究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日本,人们加入一家公司,然后和自己的同事一起在这家公司工作一辈子。但后来的年轻人没能走上这条“应许之路”,被拒之门外的他们成了“迷失的一代”。这些“穷忙族”“单身寄生族”要如何找到自身的价值?他们的背负和面临究竟是什么?当日本试图缓慢走出所谓“失落的10年”的阴影时,又有哪些声音在振臂呼喊?
这本书充满了现代日本的诸多有趣细节,深入探察日本人的国民矛盾性,置身当代背景,重新审视日本社会的精神处境。
4. 众多名人及媒体诚意推荐知名作家,《日本新华侨报》主编、《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总编辑蒋丰布克奖、星云奖入围作品《云图》作者大卫·米切尔日本小说家、电影导演、第十九届群像新人文学奖和第七十五届芥川奖得主村上龙普利策奖得主、《纽约客》驻华记者欧逸文《不顾诸神:现代印度的崛起与发现》作者、原克林顿*财政部长拉里·萨默斯的演讲撰稿人爱德华·卢斯知名日本问题专家、华盛顿大学历史与亚洲研究教授肯尼斯·B.派尔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日本政治逻辑》作者杰拉尔德·L.柯蒂斯等名人倾力推荐美国《洛杉矶书评》,英国《金融时报》《卫报》《每日电讯报》《观察者报》《经济学人》《泰晤士报》《新政治家》《旁观者》等十余家重要媒体联袂推荐

目录

前言
*部分 海啸
*章 海啸
第二章 逆境求生
第二部分 作茧自缚
第三章 岛国
第四章 脱亚入欧
第三部分 三十河东四十河西
第五章 魔法茶壶
第六章 倾覆之后
第四部分 后增长时代的日常
第七章 *第三强
第八章 梳大背头的武士
第九章 后增长时代的日常
第十章 应许之路
第十一章 帘幕之后
第五部分 无所适从
第十二章 亚洲(日本除外)
第十三章 非常态国家
第六部分 海啸之后
第十四章 福岛核泄漏
第十五章 公民
第十六章 灾后日常
第1版后记
第2版后记:关于2020年奥运会
注释
致谢

精彩文摘

第十章应许之路(节选)

下坪久美子将被她称为“冰河时代”的这个时期的开端定在1995年的冬天。跟村上春树一样,她认为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份是一切变化的开始。对她而言,这一年不寻常的地方不是地震也不是气袭击事件,而是许多年轻人开始被父辈视为理所当然的体制内生活拒之门外。她就读于筑波大学,该大学位于东京郊外,在20世纪60年代曾经是一个未来主义的科技城。大学时代的后一年,她向各大公司投出100多份求职简历,每一份都整整齐齐地手写在明信片上。她略带苦涩地回忆说,当时,她得到了大约50份回复,比例比同等条件的男生低一些,但是这也给了她足够的希望,让她以为自己能够在“日本梦”的大饼上分到小小的一块。如今,37岁的她已经不再抱着这样不切实际的幻想了,她的名片上印着下面这些头衔:双语作家、人力资源顾问、跨文化交流协调人。下坪发现,那条“应许之路”的入口被封死了。

我们两个约在东京帝国酒店优雅的茶室里会面,茶室有一整面墙是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创作的马赛克画作,这也是他于1915年设计建造的老帝国酒店保留的东西。即便是这样一个天皇一家都时时光顾的知名酒店也未能躲过20世纪60年代的建设风潮,那时的日本忙着拆毁所有旧的东西,用现代化的东西取而代之。1968年,尽管受到弗兰克·劳埃德·赖特遗孀的激烈反对,这座大楼还是被推倒重建了,当时这位已经70多岁高龄的遗孀在推土机开进来之后仍苦苦请求人们保留这座建筑。

下坪身材苗条,衣着时髦,一条珍珠项链绕了两圈挂在毛衣的外面。她先跟我说了自己年轻时的职业期许,那时候,她跟其他满怀希望的大学毕业生一样,开始忙活一件人生大事——找工作,这个过程被日本人称为“就职活动”,即日本公司从毕业生中大规模筛选人才的过程。穿上黑色西装,白色的女士衬衫,还有低调的黑色皮鞋,精心修剪的发型(染发),当时还是20岁大学生的下坪完全按照美妆公司给出的建议来做。他们说,初出茅庐的女大学生穿衣打扮“要有活力但是不能太性感,”她回忆说。“就职活动”(被简称为“就职”)虽然发生在城市,但是跟野生动物大规模迁徙有一拼。然而,他们的终点并不是东非的大草原而是大公司里的职位,这同时意味着成为“日本梦”的一分子。

她将求职信寄给杰出公司名录上的许多公司,其中不乏三菱、三井和丸红这样著名的大商社。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成功完成这场就职大迁徙的毕业生少之又少。各公司终于意识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那场房地产价格暴跌而导致的经济大地震并不是一场偶发事件,它们必须做出一些调整。因为它们同现有员工之间结成的契约虽然并未明确规定,但是大家都心照不宣地认为自己得到的是一份终身职业,所以辞退老员工几乎是不可能的,下坪将这种关系比作大名同武士家臣之间的关系。的选择就是少雇用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甚至暂停一切大学生招聘计划,下坪以及跟她一样的数百万毕业生成为这项决定的直接受害人,被拒之门外的他们成了“迷失的一代”。

跟那个时代的很多人一样,下坪被日本经济环境的改变打了个措手不及。原本她对自己人生的规划是成为所谓的“综合职”职员,这是大学毕业生能够得到的高层次的公司职位,一般可以在公司中按部就班的顺利晋升。第二种入职职位被称为“一般职”,是“非事业型”通道的职员岗位,几乎全部由女性来做,也基本没有晋升的希望。这样的女性大多在结婚之后离职生儿育女。下坪渴望得到一个处在上升通道的职位。人们的观念正在慢慢转变,然而还是有很多雇主认为这些的职位应该留给承担着养家糊口责任的男人。这种观念再加上江河日下的经济形势就意味着,下坪得到她渴望的那种职位的希望是非常渺茫的。

她走上应许之路的梦想很快就破灭了,她一份录取通知书也没有拿到,直到后一刻她才得到一份肯定的答复,但是录用她的并不是她一直渴望进入的那种知名的大公司,而是一家私营的出版社。“我完全丧失了斗志。”哪怕是15年之后,这种苦涩的滋味回忆起来还是很不愉快。如今,她已经结婚,还有一个年幼的女儿,她是这样评价自己毕业之前的那几年的:“原本有一条事业发展的应许之路。人们加入一家公司,然后跟自己的同事一起在这家公司工作一辈子。我父亲就是一个典型的日本工薪族,他在一家传统的日本公司——著名的日本电气公司工作了30多年,他走的就是所谓的应许之路。”

这本书怎么样?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5 / 5. 投票数: 4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评分!成为第一位为此书评分。

资源下载
书名:日本:生存的艺术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21704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