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电子书
  • 电子杂志订阅下载

怀柔远人

  1793年,由英国王室派遣,东印度公司资助,马嘎尔尼勋爵率领的英国访华使团抵达中国,目的是觐见清廷的最高统治者乾隆皇帝。此即清王朝和海上霸主大不列颠这两个欧亚帝国在18世纪晚期的初次正式接触。本书从历史角度审视了两大帝国的这次具有象征意义的会面。作者摒弃了传统针对此类问题的欧洲中心观,代之以一种对称性的叙述,通过详细考察中英礼仪冲突的表象和实质,旨在打破文化中心论及现代性宏大叙述对历史研究的垄断。

编辑推荐

  本书第六章的标题是“沿中线而行”,何谓“沿中线而行”?何伟亚引用乾隆皇帝对清廷官员的告诫:“在处理与外来者(外夷)有关的事物时,你们必须在铺张浪费与匮乏之间采取中间路线(丰俭适中),以便正确地遵循朝廷的常规(体制)。”英国使团的遭遇似乎也证实了这一点。行程伊始,马嘎尔尼便在日记中感叹,“东方帝国供给之丰,对他国使臣的优待,几世所罕见。”但抵达北京入住圆明园的居所后,这位英国使臣又对住所的鄙陋不甚满意:“余一入此室,心中大异,以其前此招待何其恭,今又何其一陋至此。”
进而言之,“沿中线而行”似乎也隐喻本书的考察将做到客观公正,不偏不倚。作者自言对中英两国的文献给予了同等对待,并尽可能隐去自身立场,以一种更为开放的姿态来面对资料。作者指出,在对中英礼仪的探讨中,本书正是要努力彰显历史研究的人文学科取向:即把现象看作独特的事例,通过历史学的诠释,来得出可能(但并非必然)的概括性结论。

作者简介

  何伟亚(James L. Hevia),男,美国学者。原为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历史系副教授,现任芝加哥大学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曾以《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一书获美国亚洲学会列文森奖。

目录

版权信息
文前彩插
译序
中文版序
序言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帝国主义研究的新模式
第二节 伟大的转变与以中国为中心的历史
第三节 朝贡体系及其评论者
第四节 礼仪问题
第五节 超越象征性和功能性礼仪
第六节 开展本项研究的若干考虑
第二章 多主制:清帝国、满族统治权及各领土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18世纪的清帝国
第二节 多元中心,多元权力
第三节 清帝国的亚洲腹地
第四节 海疆
第三章 计划和组织英国使团
第一节 导论
第二节 乔治三世致乾隆帝的信函
第三节 公共领域与马嘎尔尼勋爵的智者世界
第四节 国民性
第五节 有关品味和中国形象的讨论
第六节 典礼、主权和外交
第七节 礼仪外交到商业外交
第八节 从圣·詹姆斯宫廷到中国海岸
第四章 光彩炫目的所罗门王:英国使团在中国
第一节 博物学家的观察
第二节 第一次会面
第三节 表演舞台
第四节 觐见谈判:谈论公共领域
第五节 礼物与英国制成品
第六节 马嘎尔尼觐见乾隆皇帝
第七节 谈及商业
第八节 在北京发生的事
第五章 宾礼与各领土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清帝国话语中的“宾礼”
第二节 礼仪的形而上学和帝国礼仪
第三节 君主权力与宾礼
第四节 宾礼和统治权的构建
第五节 作为行为的礼仪
第六章 沿中线而行:问候与准备
第一节 初次接触:通告与进入帝国的请求
第二节 准备接待
第三节 英国礼物与帝国赏赐
第四节 为使团觐见做准备
第五节 礼仪危机Ⅰ:帝国官员的管理不当
第六节 礼仪危机Ⅱ:重新估计英使之来意
第七章 汇聚:觐见、上谕和赠礼
第一节 为英国使团而对帝国觐见所做的改动
第二节 帝国觐见
第三节 皇帝的介入Ⅰ:皇帝的诗
第四节 皇帝的介入Ⅱ:赠礼
第五节 热河的大朝和宴会
第六节 礼仪危机Ⅲ:重新评价英国使团
第七节 1793年9月23日的上谕
第八节 使团准备离开及对英国人禀性的深入评估
第八章 结束宾礼过程
第一节 皇帝对马嘎尔尼六项请求的答复
第二节 从北京到杭州:松筠与马嘎尔尼
第三节 从杭州到广东:长麟与马嘎尔尼
第九章 宾礼与外交
第一节 宾礼与清帝国的形成
第二节 马嘎尔尼勋爵与外交
第三节 一次交锋
第十章 从事件到历史:中西关系史上的马嘎尔尼使团
第一节 作为清帝国先例的英国使团
第二节 作为英国先例的马嘎尔尼使团
第三节 欧美话语中的磕头问题
第四节 乾隆皇帝的信与朝贡体制综合体
第五节 从帝国常规到民族—国家的叙述性历史
第六节 历史的视野
附录
参考文献

这本书怎么样?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0 / 5. 投票数: 0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评分!成为第一位为此书评分。

资源下载
书名:怀柔远人
作者: [美]何伟亚
译者:邓常春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47620
豆瓣评分:8.4

评论0

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