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电子书
  • 电子杂志订阅下载

后浪·传统文化大师经典

《苏东坡新传》
本书以东坡诗词为主线,兼及东坡文集、后人笔记等百余种资料,以坚实的考订和热情的笔触,呈现出一个立体的东坡形象。全新增订版特别收录《寻找李一冰》和《缥缈孤鸿影──父亲与〈苏东坡新传〉》,追寻谜样作者和出版缘由,附录《苏轼及宋朝大事年表》。
《念楼学短》
锺叔河积年抄得短文若干篇,短的标准,是不超过一百个汉字,而且必须是独立成篇的。现从中选出一些,略加疏解,以飨读者。
《中国哲学简史》
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最佳入门书,五十多年来,一直是世界许多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我国当代著名学者赵复三先生于21世纪初重新翻译了此书,译文准确、通俗地传达了冯先生原著的精神。
《中国神话通论》
本书是袁珂先生多年来研究中国“广义神话”,对古籍文献中的文学性神话片段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的重要成果,分“概论之部”与“分论之部”,合共九十九篇。

编辑推荐

  《苏东坡新传》
豆瓣评分9.7,余秋雨高度评价的传记经典,全新增订版。人生为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念楼学短》
钱锺书、杨绛作序力荐,著名出版家锺叔河先生百字版《古文观止》,古文启蒙优选,拉近与经典文言文的距离!
《中国哲学简史》
畅销半个世纪的中国哲学入门书,世界著名大学的中国哲学通用教材!
《中国神话通论》
上古至秦,《山海经》到诸子百家,神话学大师袁珂带你探究中国广义神话的起源与流变!

作者简介

  《苏东坡新传》
李一冰(1912—1991),原名李振华,毕业于浙江私立之江大学经济系,后留学日本明治大学经济系,陆续于新文学重要刊物发表白话散文。李一冰熟读苏轼诗作,同时整理《东坡事类》等重要书籍并编订《苏轼年谱》,历时 八年,写成《苏东坡新传》,共计七十余万字,于1983年以笔名出版。另著有《明末孤臣张苍水传》,后增补成《张苍水传》。
《念楼学短》
锺叔河,湖南平江人,一九三一年生。学术著作有:《走向世界——中国人考察西方的历史》《从东方到西方》《中国本身拥有力量》《黄遵宪日本杂事诗广注》等。散文作品有:《小西门集》《笼中鸟集》《书前书后》《念楼学短》《记得青山那一边》《大托铺的笑话》等。另有谈话录《与之言集》。
《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52年后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中国神话通论》
袁珂(1916—2001),当代中国神话学大师。袁珂先生著述颇丰。1950年,第一部神话专著《中国古代神话》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由此奠定了袁珂先生的学术声望。之后,袁珂先生先后撰写了《古神话选释》《神话论文集》《袁珂神话论集》《山海经校注》《巴蜀神话》(合著)等20多部著作及800余万字的论文。 袁珂先生的多数著作在香港、台湾均多次重印,并且被翻译成俄、日、英、法、意、西班牙、捷克、韩、世界语等多种语言。其作品还被中国、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入选学校课本。

前言

  学其短,是学把文章写得短。写得短当然不等于写得好,但即使写不好,也可以短一些,彼此省时省力,功德无量。
汉字很难写,尤其是刀刻甲骨,漆书竹简,不可能像今天用电脑,几分钟就是一大版。故古文最简约,少废话,这是老祖宗的一项特长,不应该轻易丢掉。
我积年抄得短文若干篇,短的标准,是不超过一百个汉字,而且必须是独立成篇的。现从中选出一些,略加疏解,交《新闻出版报》陆续发表。借用郑板桥的一句话:“有些好处,大家看看;如无好处,糊窗糊壁、覆瓿覆盎而已。”如今不会用废纸糊窗糊壁封坛盖碗了,就请读者将其往字纸桶里一丢吧。
一九九一年八月二十日于长沙。
(首刊一九九一年九月一日《新闻出版报》)
九八年自序
《学其短》几年前在北京报纸上开专栏时,序言中说:“即使写不好,也可以短一些,彼此省时省力,功德无量。”这当然是有感而发。因为自己写不好文章,总嫌啰唆拖沓,既然要来“学其短”,便不能不力求其短,这样稿费单上的数位虽然也短,庶可免王婆婆裹脚布之讥焉。
此次应《出版广角》月刊之请,把这个专栏续开起来,体例还是照旧,即只介绍一百字以内的文章,而且必须是独立成篇的。也还想趁此多介绍几篇纯文学以外的文字,因为我相信,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常亲近文章,却未必敢高攀文学。
学其短,当然是学古人的文章。但古人远矣,代沟隔了十几代,几十代,年轻人可能不易接近。所以便把我自己是如何读,如何理解的,用自己的话写下来。这些只是我自“学”的结果,顶多可供参考,万不敢叫别个也来“学”也。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十日于长沙。
(首刊一九九九年《出版广角》第一期)
零一年自序
学其短”从文体着眼,这是文人不屑为,学人不肯为的,我却好像很乐于为之。自己没本事写得长,也怕看“讲大道理不怕长”的文章,这当然是最初的原因;但过眼稍多,便觉得看文亦犹看人,身材长相毕竟不最重要,吸引力还在思想、气质和趣味上。
“学其短”所选的古文,本是预备给自己的外孙女儿们读的。如今课孙的对象早都进了大学,而且没有一个学文的,服务已经失去了对象。我自己对于古文今译这类事情其实并无多大兴趣,于是便决定在旧瓶中装一点新酒。——不,酒还应该说是古人的酒,仍然一滴不漏地装在这里;不过写明“念楼”的瓶子里,却由我掺进去了不少的水,用来浇自己胸中的垒块了,即标识为“念楼读”尤其是“念楼曰”的文字是也。
这正像陶弘景所说的,“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借题发挥虽然不大敢,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时,或者也会来那么两下吧。
二千零一年六月十一日于长沙城北之念楼。
(首刊二千零一年六月十九日《文汇报·笔会》)
零二年自序
“学其短”十年中先后发表于北京、南宁和上海三地报刊时,都写有小序,此次略加修改,仍依原有次序录入,作为本书序言。要说的话,历经三次都已说完,自己认为也说得十分清楚了。
三次在报刊上发表时,专栏的名称都是“学其短”,这次却将书名叫做“念楼学短”。因为“学其短”学的是古人的文章,不过几十百把个字一篇,而“念楼读”和“念楼曰”却是我自己的文字,是我对古人文章的“读”法,然后再借题“曰”上几句,只能给想看的人看看,文责自负,不能让古人替我负责。
关于念楼,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最后一句是这样说的:
“楼名也别无深意,因为——念楼者,即廿楼,亦即二十楼也。”
二千零二年六月四日。
(首刊二千零二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念楼学短》一卷本)
零四年自序
“学其短”标出一个“短”字,好像只从文章的长短着眼,原来在报刊上发表时,许多人便把它看成古文短篇的今译了。这当然不算错,因为我拿来“读”和“曰”的,都是每篇不超过一百字的古文,又是我所喜欢,愿意和别人共欣赏的。谁若是想读点古文,拿了这几百篇去读,相信不会太失望。
可是我的主要兴趣却不在于“今译”,而是读之有感,想做点自己的文章。这几百篇,与其说是我译述的古文,不如说是我作文的由头;虽说太平盛世无须“借题发挥”,但借古人的酒杯,浇胸中的垒块,大概也还属于“夫人情所不能止者,圣人弗禁”的范围吧!
当然,既名“学其短”,对“学”的对象自然也要尊重,力求不读错或少读错。在这方面,
自问也是尽了力的,不过将“贬谪”释读成“下放”的情况恐仍难免。虽然有人提醒,贬谪是专制朝廷打击人才的措施,下放是党和人民政府培养干部的德政,不宜相提并论。但在我看来,二者都是人从“上头”往“下头”走,从“中心”往“边缘”挪。不同者只是从前圣命难违,不能不“钦此钦遵”克期上路;后来则有锣鼓相送,还给戴上了大红花,仅此而已。于是兴之所至,笔亦随之,也就顾不得太多了。
公元二千零四年元旦。
(首刊二千零四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学其短》一卷本)
零九年自序
二千零二年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初版的《念楼学短》一卷本,只收文一百九十篇。此次将在别处出版和以后发表于各地报刊上的同类短文加入,均按《念楼学短》一卷本的体例和版式作了修订,以类相从编为五十三组,分为五卷,合集共计五百三十篇。
抄录短文加以介绍的工作,事实上是从一九八九年夏天开始的,说是为了课孙,其实也有一点学周树人躲进绍兴县馆抄古碑的意思。一眨眼二十年过去,我已从“望六”进而“望八”,俟河之清,人寿几何,真不禁感慨系之。
《念楼学短》的本意,当然是为了向古人学短,但写的时候,就题发挥或借题发挥的成分越来越多,很大一部分都成了自己的文章。我的文章顶多能打六十分,但意思总是诚实的。此五卷合集,也妄想能和八五年初版的拙著《走向世界》一样,至今已四次重印,得以保持稍微长点的生命。《走向世界》书前有钱锺书先生一序,这次便向杨绛先生求序,希望双序珠玉交辉,作为永久的纪念。九十九岁高龄的杨绛先生身笔两健,惠然肯作,这实在是使我高兴和受到鼓舞的。
二千零九年六月十日。
(首刊二千一十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念楼学短合集》)
一七年自序
《念楼学短》(《学其短》)每回面世,都有一篇自序,这回已是第七篇;好在七篇加起来不过三千五百字,平均五百字一篇,还不太长。
《念楼学短》和《学其短》,开头都是一卷本,后来合二为一,一卷容纳不了五百三十篇文章(虽然都是短文),于是成了五卷本。至今五卷本已经印行三次,销路越来越广,印数越来越多;应读者要求,还会出简要版(《千年的简洁》),出多媒体数字版,五卷本便觉得累赘了。
从本版起,《念楼学短》将分上下卷印行,五卷本成了两卷本,但内容五十三组五百三十篇仍然依旧,只将各组编排次序略予调整。比如将“苏轼文十篇”“陆游文十篇”调整到“张岱文十篇”“郑燮文十篇”一起,以类相从,也许会更妥帖一些。
八十年前见过一本清末外国传教士编印的书,将《圣经》中同一段话,用各种文字翻译出来,各占一页,只有中国文言文的译文最短。我说过,我们的古文“最简约,少废话,这是老祖宗的一项特长,不应该轻易丢掉”。但老祖宗的时代毕竟是过去了,社会和文化毕竟是在进步。我们要珍重前人的特长,更要珍重现代化对我们的要求和期待,这二者是可以很好地结合起来的,我以为。
二千零一十七年于长沙,时年八十六岁。

精彩书摘

  蜀,位居中国之西南边陲,四境皆被崇山峻岭所围绕,中间一大盆地。境内旧有岷、泸、雒、巴四大河流,所以又称四川1。
蜀与中原的交通,陆路须出秦川(陕西),川陕之间,峻岭连云,山深岩密,绝无通路。照李白说,只有陕西郿县(今眉县)太白山的层层峰峦间,才有一道缺口,也只有飞鸟可度,而人迹不至: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2
春秋战国时代,蜀人始通中国。《华阳国志》传说,秦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蜀,蜀王派遣五丁开山往迎,还到梓潼,见一大蛇行入山穴,一人揽其尾想要拉它出来,力不能胜,于是,五个力士一起来拉,大声呼叫,山崩石裂。五丁、秦五女和所有士卒,全被山石压死了——正因为当初这项开山工程,使人不能相信是人力所能达成的鬼斧神工,所以才有这类似神话的“五丁开山”的传说。但赖以通蜀的山间栈道,也从这个时期就傍山架木地建起来了,李白诗说:“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天梯石栈虽然是架起来了,但是迟至唐朝李白的眼中,蜀道之难,依然难于登天。黄鹤飞不过去,猿猴也愁攀援不上;青泥岭悬崖万仞,满山云雨,百步九折,一路泥淖;山深处,景象肃杀,鸟号古木,子规夜啼,眼前尽是无穷的连峰叠嶂,高与天齐,枯松倒挂绝壁,飞瀑转石雷鸣。李白叹道:“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这本书怎么样?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5 / 5. 投票数: 1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评分!成为第一位为此书评分。

资源下载
书名:后浪·传统文化大师经典(套装共4册)
作者:李一冰,锺叔河,冯友兰,袁珂

评论0

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