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电子书
  • 电子杂志订阅下载

牛虻

单纯幼稚的爱国青年亚瑟受神父的诱骗泄露了青年意大利党的秘密,导致同志被捕,自己也被朋友误解,于是佯装投河自尽,奔赴南美。13年后重回故乡时,历尽苦难的他已经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以“牛虻”的笔名积极投身民族解放运动的斗争中。在一次偷运军火准备起义的行动中,牛虻被捕,经受了敌人的酷刑和实为自己生父的神父的劝降,英勇就义。
牛虻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他刚铁般的坚强意志,震撼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被问到为何受重伤却一声不吭时,回答:“您读一读《牛虻》就明白了。”

编辑推荐

中青版《牛虻》1953年初版,风行六十多年,激发了几代中国人的英雄情怀,成为经典中的经典。看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的读者,都渴望马上读到《牛虻》这本书。

作者简介

艾捷尔·丽莲·伏尼契,1864年5月11日生于爱尔兰科克市,1960年7月28日卒于美国纽约市,享年九十六岁。伏尼契于1885年在柏林音乐学院毕业。1887年到1889年,她在俄国彼得堡,曾经跟俄国革命团体有过接触。回英国后,她曾与共产主义革命运动导师恩格斯和俄国的普列汉诺夫相识。在欧洲期间,伏尼契曾被一位无名画家在16世纪创作的肖像作品深深吸引,后来,她买下了复制品,并终身携带它。此后她以这幅肖像为原型创作了《牛虻》,成功地塑造了牛虻这一体现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革命精神的英雄形象。
译者李俍民(1919—1991),一生从事文学翻译工作,一生所追求的是铁的人物、血的战斗、慷慨悲歌的革命英雄主义。在他四十多年的翻译生涯中,前后共译了《牛虻》、《斯巴达克斯》、《白奴》等六十余部作品,被誉为“国内有影响的十大外国文学翻译家之一”,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载入世界名人录。《牛虻》是他尤为喜爱的一部著作,他将永远与《牛虻》同在,与广大读者同在。

精彩书评

在浩如瀚海的外国文学作品中,我为什么偏偏要翻译《牛虻》这样一部小说,把它呈现给我国的青年读者呢?这要从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本书谈起……我热爱这部书……但同时在这部小说中却有一个问题使我无法获得解答,这就是牛虻问题。在书中,丽达把保尔称做“牛虻同志”。从书中另一些情节看来,这部描写英雄人物牛虻的小说显然对保尔(其实也是对作者自己)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如果能让我也和尼·奥斯特洛夫斯基一样地看到它并把它翻译给读者,那该多好! ——李俍民
17岁那年,我进北大读书,认识了郭世英。我在他床上看到《牛虻》,一看就放不下了。——周国平
如果你能写出一部《牛虻》,底下可以什么也不写。 ——王蒙
我喜欢起小说来,是因为《牛虻》。——史铁生

目录

写在前面
第一卷
第二卷(十三年之后)
第三卷
后记
我为《牛虻》画插图

前言/序言

《牛虻》是爱尔兰女作家艾·丽·伏尼契的长篇小说,1897年在英国出版。1953年李俍民先生依据英文原著并参照两种俄译本译成了中文。这部作品在我国出版后,先后发行了两百多万册——牛虻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他的刚强无畏和钢铁般的精神力量,构成了小说最优秀、最动人的篇章,影响了几代中国读者的英雄情怀。
《牛虻》所反映的时代,是19世纪意大利的爱国志士为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统一风起云涌地起来斗争的时代。为了方便大家理解《牛虻》这本书和牛虻这个人物,我们就首先回溯到“当时意大利的历史环境中”。
1796年,拿破仑在征服了亚平宁半岛后,将整个意大利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拿破仑帝国覆灭后,1815年,各战胜国在维也纳召开国际会议(史称“维也纳会议”),将意大利肢解为八个封建邦国和地区,分别是教皇国、那不勒斯王国、托斯卡纳公国、鲁加公国、摩地那公国、帕马公国、萨丁王国、伦巴第和威尼斯。维也纳会议承认了奥地利强占伦巴第和威尼斯的合法性;而托斯卡纳、摩地那和帕马三个公国的统治者都和奥地利皇室有着亲戚关系;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教会,又是奥地利帝国的公开同盟者。至此,强大的奥地利帝国几乎变成了整个意大利的主人。
意大利各邦国的帝王们拥有无限的权力。他们是鱼肉百姓的小暴君,并在意大利的各个国度内建立了警察制度。奥地利人的专横统治更是野蛮地蹂躏着意大利人民的民族自尊心。
早在法国入侵意大利时期,一个秘密的革命组织逐渐兴起,这一组织的会员自称为烧炭党人。因为它的党员经常避入那不勒斯南部山林中,扮作烧炭工人,故而得名。烧炭党人组成许多小组,这种小组叫做“芬特”。烧炭党是意大利人民为反对外族压迫而建立起的第一个民族主义组织。烧炭党人一次次燃起的起义的烈火,虽然都被奥地利人残酷地镇压下去了,但他们的斗争却并未停止。
1830年,意大利当局把年轻的烧炭党人马志尼放逐到国外去。一年之后,马志尼在法国马赛组织了一个秘密组织——“青年意大利”。青年意大利党的目的是要在意大利建立一个统一和独立的共和国。它不仅要驱逐奥地利侵略者,同时还要推翻意大利的专制政权。
马志尼“以法律、上帝和人民的名义”呼吁意大利人民团结起来。但马志尼和他的党员们,并不了解人民,也不和广大的人民联系,更不依靠他们,而是仍和过去的烧炭党人一样,采取组织小革命团体的办法,进行无数次的起义。可以想象,这些起义必然要被强大的敌人淹没在血泊中。事实正是这样:1833年马志尼党人鲁芬兄弟在热那亚的起义,被残酷地镇压下去。鲁芬兄弟中的一人,在狱中割断了自己的静脉。同年在托斯卡纳,革命者对民族解放运动的初次斗争,也因大公利奥波特二世尊奉奥地利侵略者的指示肆意镇压而惨烈结束。这一关键事件,构成了小说《牛虻》第一卷的历史背景。
到了19世纪40年代初期,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在意大利发展起来,意大利自由资产阶级争取国家再统一的运动不断涌现。从1846年开始,陆续在欧洲各国出现的经济政治危机,也席卷了意大利。正在发展的资本主义与封建势力发生了矛盾,并且越来越尖锐。1846年教皇格里高利逝世,他在晚年曾将治理国家的大权交给了自己所宠信的拉姆勃鲁斯契尼大主教。以镇压人民出名的拉姆勃鲁斯契尼,深为人民所憎恨,教皇朝廷枢机主教会议不得不另选一个倾向自由主义、并且有声望的枢机主教玛斯太·菲烈提做新教皇,以此来缓和教皇与意大利人民的矛盾。这个新教皇就是庇护九世。
庇护九世上台后,采取了一些改良措施。他颁布了大赦令,释放了一部分政治犯,取消了出版物审查制度,允许颁布宪法。这样一来,相当多的人被这些甜言蜜语所欺骗,把建立自由意大利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这就构成了《牛虻》第二、三卷的历史背景。
虽然这本小说里并没有历史人物,但书中由作者虚构出来的角色,却的确是在当时意大利的现实历史环境中生活和行动着的人。
那么,意大利历史中的这一个时期,为什么偏偏会吸引了爱尔兰女作家伏尼契的注意呢?下面我们再介绍一下作者。
艾捷尔·丽莲·伏尼契,1864年5月11日生于爱尔兰科克市,1960年7月28日卒于美国纽约市,享年九十六岁。
伏尼契于1885年在柏林音乐学院毕业。1887年到1889年,她在俄国彼得堡,曾经跟俄国革命团体有过接触。回英国后,她曾与共产主义革命运动导师恩格斯和俄国的普列汉诺夫相识。她也曾去过意大利求学,但不知是哪一年。在《牛虻》原书序言中曾提到感谢佛罗伦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话,说明这个城市是她在意大利进行文学创作活动时到过的地方。在欧洲期间,伏尼契曾被一位无名画家在16世纪创作的肖像作品深深吸引。画中的意大利小伙子,黑衣黑帽,目光忧郁,但却异常高傲。后来,她买下了那幅无名肖像的复制品,并终身携带它。
1892年,伏尼契嫁给了波兰革命者米·伏尼契。双方结合的经过颇富有传奇色彩。她在彼得堡一个沙俄将军家中任家庭教师时,由于同情革命,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革命团体曾利用她外侨身分与将军家庭教师这一特殊社会关系,替关押在牢狱中的爱国志士们送衣服、食物与传递秘密书信。米·伏尼契在西伯利亚流刑中企图逃亡时,曾从他的一位俄国同志那儿得到了艾捷尔·丽莲在伦敦的地址。这就成了他后来逃到伦敦与艾捷尔相识、发生恋爱以至结合的一种奇特的催化剂。但影响伏尼契最深的除波兰丈夫外,还有当时流亡在伦敦的俄国作家赫尔岑与著名的民粹派领袖兼作家、笔名斯吉普涅雅克(草原人)的克拉甫钦斯基。伏尼契在阅读了《俄国的地下革命》一书后,非常崇拜其作者克拉甫钦斯基。在《自由》杂志出版人夏洛特的帮助下,艾塞尔结识了她的俄罗斯偶像。克拉甫钦斯基与妻子芬妮非常喜欢伏尼契,并教会她俄语。伏尼契由此受到克拉甫钦斯基民粹派思想的影响。克拉甫钦斯基鼓励伏尼契发展自己的文学潜力,建议她以那幅自己挚爱的肖像为原型写一部小说,她欣然同意了。
在《自由俄罗斯》杂志从事编辑和翻译工作的同时,伏尼契开始构思她的小说。她把肖像画中意大利青年的忧郁眼神与克拉甫钦斯基的传奇经历结合在一起,又回忆起被她在伦敦时接触过的意大利流亡者,这些人正是跟马志尼与加里波第一起革命的意大利志士。当时,年轻的女作家伏尼契就正好处在欧洲各国民族民主革命各种思潮的中心。于是,她吸取了各方的政治思想营养,成功地塑造了牛虻这一体现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革命精神的英雄形象。
中青版《牛虻》问世六十年来,影响可谓深入人心。此次第三版印刷,我们恢复了之前囿于时代和政治而删节的所有内容,使该书首次以全译本的面目呈现,并藉此向全国千千万万读者致以深深谢意!

这本书怎么样?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0 / 5. 投票数: 0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评分!成为第一位为此书评分。

资源下载
书名: 牛虻
作者:(爱尔兰)艾.丽.伏尼契
译者:李俍民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11869
豆瓣评分:8.6

评论0

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