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电子书
  • 电子杂志订阅下载

真相与错觉

古希腊箴言“认识你自己”一直是人类的重大议题。我们眼中的自己是怎样的?如何获知他人对自己的真实评价?只要与人打交道,我们恐怕都离不开这两个问题。遗憾的是,人类对此存在很多错觉和偏差。研究表明,95%的人认为足够了解自己,然而真正拥有自我意识的人数占比不超过15%。

幸运的是,组织心理学家塔莎·欧里希在《真相与错觉》中指出,洞察自我是一项可以培养的技能。她通过对《财富》500强企业及其高管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并结合数百项研究成果,揭示了关于自我认知的谬论与陷阱,告诉我们对自己有哪些误解,如何发现内心的自己,如何让他人告诉我们关于自己的真相。

桥水公司、皮克斯、沃尔沃、前福特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艾伦·穆拉利、苹果公司高级副总裁安吉拉·阿伦茨……他们的经历正是一次次自我意识的重塑之旅。这本书提供了一套惊人的技巧与策略,帮助你实现同样的进步,在生活与工作中更加充实、自信与成功。

作者简介

[美]塔莎·欧里希(Tasha Eurich)

组织心理学家,《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她常年为数十家《财富》500强企业做领导力培训,曾被美国管理协会评为“*受瞩目领导者”,并于2017年从14 000多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荣列马歇尔·戈德史密斯评选的“100名教练”名单。她曾为《哈佛商业评论》、《企业家》和TED网站撰稿,在《财富》、《福布斯》、《纽约时报》、《快公司》和《商业内参》等媒体上发表过多篇文章。

精彩书评

心理脆弱会导致自我欺骗与自我膨胀,这本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探索。更重要的是,作者在书中设身处地地为读者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指导,让我们避开这条歧路(或者反向而行)。

——《财富》(Fortune)

这本书观点大胆,令人振奋……提供了看待自我完善这一老问题的全新视角。这本书也许会帮助你拥有更好的表现,做出更好的决定,成为更快乐的人。

——《成功》(Success)

尽管塔莎·欧里希博士的新书有时会令人不悦,但总能让人眼界大开,领悟到如何才能真正成功。她的方法富有洞察力,深刻而敏锐,体现人性化和全局观……她建议我们应该不断颠覆对自我的认知,并鼓励他人去做同样的事,尽管她知道这很难。但此举难能可贵,会帮助个人、组织甚至国家实现可持续的成功。《真相与错觉》一书为我们指明了成功的道路。

——800 CEO Read网站

作为一名主管教练,过去近40年我亲眼见证了领导者拥有自知之明是多么重要。塔莎·欧里希的《真相与错觉》一书的确名不虚传,为领导者提供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让他们通过独特的视角获得自知之明。

——马歇尔·戈德史密斯,领导力教练,曾被全球管理思想家排行榜“Thinkers 50”评为世界级领导力思想家

如果必须将自己在职场成功的秘诀冠以名称的话,我会将其称为“为自我意识的全情投入”。在这本具有开创性且发人深省的书中,塔莎·欧里希向我们展示了如何抓住持续成长、自我完善及展现自我的*佳机会。真希望我初涉商业领域时就有这样一本书。自我认知能力是个人成长与职场成功的基石,我愿意将此书推荐给所有想培养这一能力的人。这本书确实发人深省!

——艾伦·穆拉利,前波音公司首席执行官,前福特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

想想你认识的那些*无知无能、*无自知之明之人:你的老板、恼人的邻居、自家姐夫(或妹夫)。我们自己怎样才能避免成为这样的人呢?又该如何教导我们的孩子避免成为这样的人呢?欧里希总结了关于自我洞察的科学方法,但也许更重要的是,她对一些令人敬佩的人进行了研究,这些人总能得到同行的赞许。他们的经验必会令你受益。这本书你得买一本给自己,再买一本放到你老板的桌子上,当然是以匿名的形式。

——奇普·希思,《纽约时报》畅销书《瞬变》(Switch)作者

自我认知是幸福生活的关键,但了解自己并非易事。我们很容易因为希望自己该有的样子,或者认为自己该有的样子,又或者他人认为我们该有的样子而心猿意马,直至完全失去洞见真相的能力。在《真相与错觉》一书中,作者塔莎·欧里希重点关注了那些对自己有深入了解的人们,提供了一些突破性策略和建议,让我们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想要生活更幸福、更成功,本书会为你提供力量源泉。

——格雷琴·鲁宾,《纽约时报》畅销书《比从前更好》(Better Than Before)作者

只要生活中需要与人打交道,《真相与错觉》就是一本必读书。

——蒂芙尼· 杜芙,《掉链子》(Drop the Ball)作者

目录

引 言 21世纪的元技能 ·001

第一部分 构建因素和阻碍因素

第一章 定义自我意识:洞察力的七大支柱 ·027

第二章 盲点:洞察力的内在阻碍因素 ·059

第三章 自我崇拜:洞察力的社会阻碍因素 ·087

第二部分 内在自我意识:谬论与真相

第四章 思考不等于了解:自我反省的四大愚见 ·119

第五章 提升内在自我意识的方法 ·157

第三部分 外在自我意识:谎言与真相

第六章 人们很少听到的真相:从镜子到棱镜 ·193

第七章 接收、思考和回应:面对严厉或意外的反馈 ·235

第四部分 集体自我意识

第八章 构建团队自我意识:领导者、坦诚反馈和持续性 · 261

第九章 面对自欺欺人的世界:7 天洞察力挑战 · 311

附录A 你的价值观是什么 · 351

附录B 你的热情是什么 · 355

附录C 你的追求是什么 · 357

附录D 你的理想环境是什么样的 · 359

附录E 你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 · 361

附录F 你对他人有什么样的影响 · 363

附录G 你是否有未知的未知 · 365

附录H 你是不是自我崇拜狂 · 369

附录I 你有多谦逊 · 371

附录 J 你对绝对真理有什么需求 · 373

附录K 你多久反思一次 · 375

附录L 你的思维模式属于“善学型”还是“善做型” · 379

附录M 你得到了多少反馈 · 381

致 谢 · 383

注 释 · 387

精彩书摘

引言 21世纪的元技能

几名士兵闯了进来,有紧急情况要报告。他们在约7英里外发现35名敌军侦察兵,在遍布岩石的峡谷中扎营。此刻,这位年轻的中校会如何抉择呢?

中校顿感压力重重。此时毕竟是战时,他得对追随自己作战的159名新兵负责。尽管中校年仅22岁,是一个毫无战斗经验的新手,但是没想到自己竟成了整支军队的二把手。此时,他不仅需要当机立断,而且要向在场所有人证明自己的实力。这将是对他军事才能的严酷考验,他笃信自己一定会打赢这一战。这个极其自信的年轻人正迫不及待地想向上级证明,自己确实是打仗的料儿。

峡谷中那些敌人要干什么?很明显他们在策划一场袭击,中校非常笃定(事实证明,压根儿不准)。因此,接下来他部署了一场偷袭,想要先发制人。5 月28 日凌晨,他的队伍突袭了毫无戒备的敌军营地,没给他们留半点儿机会。在不到15 分钟的时间里,他们歼灭敌军13 人,俘虏21 人。

满怀着胜利的喜悦,中校回到了营地,又马不停蹄地寄出了几封信。第一封写给他的指挥官。这位自恃有功的中校连这场战斗的具体情况都还没说清楚,就忙不迭地借机大发牢骚(用了整整8 段文字),抱怨自己承担了太大风险。第二封信写给他的弟弟。他在信中若无其事地描述自己面对敌军袭击时是多么英勇无畏,“我可以百分百向你保证,子弹从耳边呼啸而过,那声音还挺美妙的”。

写完几封自吹自擂的信,中校该考虑下一步的计划了。他相信敌人一定会找机会反扑,于是想到此时需要找一个更有利的位置安营扎寨。穿过邻近的山脉,中校和他的士兵发现身处一片广阔低洼的高山草甸之中,四周是起伏的群山,群山之上松林密布。勘察过地形之后,中校认为这里是*佳防守位置,命令自己的部队着手准备扎营。

几天后,他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看着士兵们进行圆形堡垒的收尾工作。堡垒由大量笔直的两米多高的原木支撑,上面搭着兽皮。由于这个堡垒只能同时容纳70 人,中校便命令士兵挖了一个近一米深的战壕,以方便大家藏身。他认为这个位置简直得天独厚,还一再向自己的上级保证:“蒙大自然相助,我们建造了不错的战壕,把周围的灌木丛清理干净后,这里就是一个绝佳的战场。”中校明白自己在人数上处于劣势,但是他表示,“即使寡不敌众,我也不会对500 名敌人的进攻有丝毫畏惧”。

不幸的是,不是所有人都和这位自信满满的年轻中校想的一样。他的许多决定饱受质疑,其中一个便是堡垒的位置问题。因为这座堡垒建在松软的泥土之上,一场小雨便会将这里变为沼泽。如果来一场倾盆大雨,几道战壕便会被冲毁,弹药库也会被淹。而且,堡垒距离森林太近了——只有不到55 米——敌方的狙击手可以在他们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悄悄靠近,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近距离向他们的堡垒开火。至于堡垒本身,中校的同盟指挥官,一名身经百战的老兵, 坚持认为这个“在草地上搭建的小工事”根本不堪一击。

但中校坚信自己依然可以统揽大局,对那些异议不予理会,并怒不可遏地宣称指挥官及其部下是“狡诈的恶魔”和“敌军的间谍”。接着,一场叛乱随之而来,同盟指挥官及其跟随者在恐惧中仓皇而逃(顺便说一句,后来的结果证明,这样的恐惧情绪绝不是空穴来风)。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中校完全感受不到子弹呼啸而过的美妙了。

此次战役意义非凡,重要到中校的几次失误足以改变历史的进程。自那以后,许多历史学家一直试图搞清楚为何这场战役会以惨败收尾。许多人准确地指出中校所犯的错误:“在理应保守退防时选择进攻,增援尚未就绪便展开攻势,选择了一个易攻难守的阵地, 对防御工事的建造敷衍了事,渐渐疏远自己的支持者,以及盲目相信自己能打败势头正猛的敌军。”

但这名中校的“滑铁卢”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战术错误频现、行动纰漏百出或者失去下属信任等。单独审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 我们都会忽略其失败的根本原因:从根本上讲,这名中校缺乏一种品质。这种品质*重要却不易被察觉,它决定着一个人的成败得失, 不管是在战场、职场或其他任何地方。这一品质便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准确定义比这个术语本身看上去要复杂得多。其核心是指我们清楚认知自我的能力,即明白我们是谁、别人怎样看待我们,以及我们如何融入周围的世界。自从柏拉图指引我们去“认识你自己”以来,无数哲学家和科学家前赴后继地赞美自我意识这一美德。的确,这一能力可以说是人类*为显著的特征之一。神经科学家维莱亚努尔·拉马钱德兰在《揭秘大脑》(The Telltale Brain) 一书中,颇富诗意地解释道:

类人猿个个会摘香蕉,与之相似的人类可上九天揽月。类人猿在森林中生存、竞争、繁衍,然后死亡——一切便结束了。人类记录、调查、探索。我们可以重组基因、分裂原子、发射火箭。我们探索宇宙,又脚踏实地地进行科学研究。也许人类*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我们审视自己的内心,拼凑出独特而神奇的大脑的拼图……这才是名副其实的*伟大的奥秘。

有人甚至认为这种自我认知的能力,在人类生存和进步的进程中处于核心地位。几百万年以来,智人的祖先经历了漫长又痛苦的进化过程。但正如拉马钱德兰在书中所说,大约15 万年前,人类大脑突然迅速进化,我们同时还获得了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让我们可以审视自己的思想、情感及行为,还可以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我们很快便会发现,这两个过程对自我意识来说至关重要)。这不仅为诸如艺术、灵修和语言等人类表达方式的进步奠定了基础,而且为我们的祖先带来了一定的生存优势,毕竟他们需要共同协作才能生存。能够评估自己的行为和决定,并且清楚自己给族群中其他人所带来的影响,用现代社会语言来说,这样的能力可以帮助他们免遭社会的淘汰。

时光飞快跃入21 世纪,尽管我们不必像祖先那样,每天面对威胁生存的险境,但自我意识对我们的生存和成功仍然不可或缺,无论是在工作、人际交往还是日常生活中,都是如此。科学证据证明, 那些了解自己并知道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的人,往往生活得更幸福。他们会做出更明智的决定;他们在生活和职场中拥有更和谐的人际关系;他们会养育出更成熟的孩子;他们本人则是更聪明、更优秀的学生,可以选择更好的职业;他们富于创造力,更加自信,也更善于沟通;他们不那么激进,很少撒谎、欺瞒和偷窃;他们在工作中表现得更加出色,晋升机会也多于别人; 他们是更高效的领导者,其下属也更富热情与活力;他们甚至会带领公司获得更多利润。

另一方面,缺乏自我意识非常危险,往好了说,会让我们遭遇风险,往坏了说,会给我们带来灾难。在商业领域,无论我们做什么,无论处于职业生涯的哪个阶段,成功与否要看我们是否了解自己,是否懂得如何与老板、客户、顾客、员工以及同行沟通。在公司的职位越高,这种自我认知的能力就越重要。缺乏自我意识的高级主管,其决策偏离正轨的风险极有可能增加5 倍(平均每位主管会给公司造成令人震惊的5 000 万美元的巨额损失)。而且通常来讲,缺乏自我意识的人在其职业生涯中很容易骄傲自满,因此一旦身陷困境,他们往往搞不清楚接下来应该做什么。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经过对此课题的多年研究,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我意识就是21 世纪的元技能。正如前文所讲,在当今世界,获得成功需要具备的*重要的几个要素,比如情商、同理心、说服力、交流以及协作的能力,都来源于自我意识。换句话说,有些技能可以使我们成为更强大的团队合作伙伴,更优秀的领导者, 更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者,让我们在职场内外皆游刃有余。但如果缺乏自我意识,我们几乎不可能掌握这些技能。

如今,不了解自我意识重要性的人已不多见,毕竟,我们经常把这个术语挂在嘴边,我们谈到老板、同事、亲人、政客时都会提到它,虽然你可能已经注意到,这个说法出现时通常都会带着消极意味,比如:谁“就是没有自知之明”。自我意识关乎每个人的成功和幸福,是难得的好品质。

对大多数人来说,在冰冷残酷的真相面前,他们更容易选择自我意识的对立面——自欺欺人。当虚伪欺骗披上了真知灼见的外衣(情况大抵如此),人们便更会如此。前文中的中校便是例证。让我们再看一个更近的案例。*近,我拜读了特拉维斯·布拉德伯里的畅销书《情商2.0》(Emotional Intelligence 2.0)。我惊讶地发现,过去10 年中,人类的集体情商一直呈上升走势(所谓情商,即我们观察、理解、管理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无数的研究表明,情商高的人会更加成功,面对困境更有韧劲,更具抗压能力,更善于经营人际关系等)。但作为一名组织心理学家,我在工作中发现,布拉德伯里的研究成果与我观察到的有一些出入。至少近些年我耳闻目睹的事情,都表明人们在情商方面存在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而非越来越轻微)。

直到完成了《情商2.0》一书提到的在线评估之后,我才搞清楚导致这种差异的惊人原因。没错,布拉德伯里的研究对象多达50 万之众,可他的几项结论都是以那些人的自我评价为基础得来的。这就要好好琢磨一下了。想想你认识的人中情商*低的那几个。假如让他们评估自己的情商,我敢打赌他们肯定都觉得自己的情商至少高于一般水平。因此,对布拉德伯里的几项调查结果更说得通的解释是,我们眼中的自己和真实的自己之间的差距正日益扩大。换句话说,情商看似提高了,其实很有可能是自我认知能力下降了。

当下社会,“自我为中心”之风日盛,人们就更容易掉入自我认知的陷阱。近几代人在一个尊崇自尊的世界里长大,总有人提醒他们不要忽略自身美好而独特的品质。相比客观地审视“我是谁,别人如何看待我”,透过玫瑰色的眼镜看到更美好的自己,当然是更具诱惑力的。而且,这并不仅仅是一个代际问题,甚至不是美国独有的问题,这个星球上的所有人,不论年龄、性别、背景、文化、信仰如何,无一例外都逃不开这个问题。

现在,你可能正在回想自己认识的那些妄想之人,暗自发笑——那个自诩才华横溢的同事,在会议上的发言只会让所有人昏昏欲睡;那个说自己平易近人的老板,却让下属望而生畏;那个自认为人缘好的朋友,却总是聚会上*尴尬的客人。然而还有另外一些事情我们也要考虑。正如《圣经》所问:“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马太福音》7:4) 不管是工作、在家、上学还是玩闹,我们经常会觉得他人过分,却几乎从不扪心自问,是否我们身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有例为证: 针对本书的潜在读者,我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己多少有些自知之明甚至非常有自知之明的读者比例高达95% !

事实上,尽管大多数人自认为足够了解自己,但这种自信往往是毫无根据的。研究人员发现,自我评估通常存在“实质性和系统性缺陷”。通过本书之后的内容,您会了解到,许多研究表明,我们往往无法正确评判自己的表现和能力——从领导水平到驾驭水平, 再到我们在学校和单位的表现。*骇人听闻的部分便是:那些能力*差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

多数情况下,我们眼中的“梁木”,总是旁人看得更清楚。五音不全的大学生选择退学,梦想成为一名歌手;目中无人的老板阅读大量的商业书籍,却仍是一个糟糕的领导者;很少陪在孩子身边的父亲自认为是“年度*佳老爸”;离婚三次的女人坚信是前夫一个人的错误葬送了他们的婚姻;自诩为军事天才的上校做决定时却总是瞻前顾后,犹豫不决。

对自身能力过度自信,并不是自我意识薄弱的唯一表现。有时, 我们对自身价值和目标缺乏清晰的认识,导致长久以来总是无法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有时,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甚至会在不自知的情况下疏远了同事、朋友乃至家人。

如果上述事例是缺乏自我意识的表现,那下一个问题便顺理成章地来了:自我意识意味着什么?我对这一课题展开了为期三年的研究,研究之初,回答这个问题似乎相当简单。可我却惊讶地发现, 这个概念居然有那么多相互矛盾的定义。如果没有一个关于自我意识的明确定义,我又怎么可能总结出一套经验方法,帮助人们提高自我意识呢?因此,我和我的研究团队历时数月,回顾了之前750 多次研究,观察有哪些模式产生。其间,我们发现了自我意识的两个主要范畴,奇怪的是,两者通常并无联系。

内在自我意识与清晰认识自己有关,是对自我价值观、热情、追求、环境契合、模式、反应及对他人影响的内在理解。有着高度内在自我意识的人,往往会做出与真实的自己相符的选择,能够过上更幸福、更舒心的生活。那些缺乏自我意识的人,做的事情同自己真正想要的成功和幸福相左,他们总是工作不顺心、人际关系不和谐,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外在自我意识关乎由外而内地了解自己,即了解别人如何看待你。由于拥有外在自我意识的人,可以从他人的视角准确地认识自己,因此他们能建立更稳固、更值得信赖的人际关系。而那些外在自我意识薄弱的人,从不关心自己给人留下什么印象,因此通常会觉得莫名其妙地受到了他人的抨击(也就是说,如果他人足够勇敢, 敢于说出实情)。而且很多时候,收到这一反馈时,人际关系已然糟糕到无可挽回了。

现在,我们很容易认为那些内在自我意识强的人,同时也拥有较强的外在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感觉和情绪,有助于我们了解他人对我们的看法。但奇怪的是,(我本人及其他人的)研究已经多次显示,两种自我意识之间并无关系,有些研究甚至表明两者之间是负相关的!你可能认识某些人,他们过于关注自我,却不知道如何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比如我有一个朋友,他每年都要花费几千美元用于心理治疗和冥想,想要“寻回初心”,他的朋友们却认为他对问题视而不见,对朋友麻木不仁。对此,他毫不知情。外在自我意识同样也存在危险。过于在意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表现,会妨碍我们做出选择,远离个人的幸福与成功。

想要真正拥有自我意识,*基本的便是要了解自己,和了解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另外,达成这一目标的路径与大多数人料想的大相径庭。如果你觉得这听上去令人生畏或是站不住脚,那么你的感觉是对的。我的研究结果显示,出乎大家的意料,自我意识是一项可培育的技能。

自我意识独角兽

7 月3 日清晨,中校史诗般的战役终于打响。敌人派出了700 多人的大部队,负责指挥的是之前冲突中被杀的一名童子军同父异母的兄弟。这支部队分三路包抄了不堪一击的堡垒。敌军来势汹汹,但中校仍然相信自己手握胜券,就像上一次那样。

敌军凭借森林的掩护迅速出击。中校的部队所处的位置完全没有设防,士兵只能不时从战壕中探出身子予以反击,乱射一通。大多数时候,他们都没能击中敌人。事情看上去已经糟糕透顶时,一场大雨倾盆而下,中校建的堡垒变成了泥坑,弹药武器全被雨水浸泡。

战斗仅仅持续了一天,中校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敌军的死伤人数加起来也不过30 人,而中校却有100 名士兵倒在血流成河的泥泞草地上,死伤惨重。7 月4 日,中校宣布投降,用一种他不懂的语言签署了一份文件(这一做法意味着他无意中承认了自己的罪行, 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将会折磨他数月)。

中校带着战败的队伍返回时,还要忍受*后的羞辱。敌军在离开时疯狂抢掠战利品,对此中校无能为力。从这场战役中死里逃生之后,这支部队被分编为10 个小队。中校没有接受降职为上尉的处罚,选择了离开。

关于这场尴尬的战役和这位无药可救、自欺欺人的中校,有些事情我还没有说。那年是1754 年,战役就在大梅多斯市发生,位于今天的宾夕法尼亚州。这名中校不是别人,是乔治·华盛顿。在“必需堡”发生的事很快引发了“七年战争”(1756—1763)。正如英国作家霍勒斯·沃波尔所写的:“一个年轻的弗吉尼亚人在美国边远地区射出的子弹,(将会)点燃全世界的革命热情。”这是华盛顿第一次向人投降,也是*后一次。

众所周知,华盛顿是英勇的将军、杰出的政治家和美国国父, 因此,人们对这位了不起的开国元首22 岁时的鲁莽之举着实感到震惊。但这种对比恰恰是问题的关键:尽管后来他成为聪明内敛、有自知之明的政治家,但他*初是自命不凡又缺乏自知之明的。正如历史学家W.W. 阿伯特所言,“的确,华盛顿的传记记录的就是一个男人塑造自我的故事”。 如果我们仔细审视这一塑造过程,就会发现许多线索,进而了解一段成功的自我意识塑造路径究竟是什么样的。

“华盛顿1.0”看不到自己的缺陷,或者看到也不愿承认,“华盛顿2.0”却醉心于找寻这些错误。“我能忍受那些批评的声音,不管是不是我犯的错,”他说,“要想获得别人的认同,你必须要这么做。”“华盛顿1.0”对于别人如何看待自己毫不关心,“华盛顿2.0”会“研究(那些重要决定的)每一方面,别人对自己行为的看法”。“华盛顿1.0”看重梦想、轻视现实,“华盛顿2.0”相信“用我们的实力说话,而不是用梦想说话”。“华盛顿1.0”因为自己妄自尊大而遭遇“滑铁卢”,“华盛顿2.0”却将自己的理想同谦卑、服务大局结合在一起。比如,当国会选举他为总统时,他谦逊地说道:“我深知人民交给我的这项任务非常艰巨,深感自己履职的能力仍有欠缺……我能承诺的只有一点,那就是我会投入百分百的热情来完成这份使命!”

重点是: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包括职场人士、父母、老师、学生、艺术家,他们经历了与华盛顿相似的自我意识的转变过程。过去三年,我一直致力于研究这些与众不同的人: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有了极为显著的提高,所有艰辛经历*终带来了丰厚的收益。这本书讲述的就是这些人的故事。

然而,研究这些人并非我的初衷。研究开始时,我和团队成员回顾了能找到的所有与自我意识相关的研究之后,我决定采访数十位拥有高度自我意识的人。我的理由是,如果我能了解到他们当时在做什么,便能参透其他人的成功秘诀。但随后我便陷入了僵局, 回想起来,我本应预料到这一点。事实证明,采访那些天生拥有自我意识的人,以及那些一直拥有自我意识的人,至少成年之后一直如此的人是毫无意义的。我询问那些受访者,保持自我意识要做些什么,他们只是说“我不知道,我猜我只会尽量反思一下自己”, 或“我从没想过这个问题,只是这么做了而已”,抑或“大概天生如此”。

突然,我灵光一现:想要解密自我意识,我不应该找那些天生便拥有它的人。相反,我应该去找那些在成年后培养了自我意识的人。

在我们开始寻找这些擅长提高自我意识的对象时,我和我的团队决定采用严格固定的统一标准。第一,他们必须同时拥有内在和外在两种高度的自我意识,这要由他们自己和其身边的朋友评估。第二,他们进入成人世界之初,只是拥有低到中等程度的自我意识, 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的自我意识迅速提升,其水平同样由他们自己和其身边的朋友评估。

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千名调查对象进行考察后,我们团队*终确定了50 个符合前述两个标准的人。我的研究助理戏称这50 个人为自我意识独角兽,这也并非毫无道理。毕竟,他们这类人少见又特别,大多数人甚至都不相信他们的存在!这些自我意识独角兽来自各行各业。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很难被归类,在所属行业、勤勉程度、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民族或其他任何人口学特征上, 没有任何模板可以参照。他们中有职场人士、企业家、艺术家、学生、老师、全职父母、公司管理者(甚至包括一位全球十强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等。这一多元化的团体有两个共同点:他们都认为自我意识是至关重要的,他们在生活中都会不遗余力地发掘和提升自我意识。

为了帮助你进一步了解自我意识独角兽究竟是什么样子,让我给你讲讲我与其中一位初次见面的情形。

这本书怎么样?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5 / 5. 投票数: 1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评分!成为第一位为此书评分。

资源下载
书名:真相与错觉
作者:[美] 塔莎·欧里希(Tasha Eurich)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92135

评论0

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