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电子书
  • 电子杂志订阅下载

中东史

《中东史610-2000》修订版带你透析中东千年历史,解读中东当前困局!

这是千年中东雄伟壮阔的历史画卷,也是当下中东错综复杂的地区图鉴。只有读懂中东过去的苦难与辉煌,方能洞彻中东当前的危机与困局。

《中东史 610-2000》由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该书曾 经天津人民出版社送交 宗教局和 审读通过,并于2011年入选新闻出版总署第三届“三个一 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此次修订,主要进行了文 字、语句错讹的纠正和完善,配以少量图片等。

编辑推荐
这是千年中东雄伟壮阔的历史画卷,也是当下中东错综复杂的地区图鉴。只有读懂中东过去的苦难与辉煌,方能洞彻中东当前的危机与困局。

内容简介
中东位于亚非欧大陆的核心区域,具有久远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明积淀。公元7世纪初伊斯兰教的诞生,掀开了中东历史的崭新篇章,阿拉伯人悄然崛起于仿佛被喧嚣的文明世界遗忘的沙漠瀚海,作为统治民族登上中东辽阔的历史舞台,波斯人、突厥人、柏柏尔人和库尔德人亦于其后相继加入穆斯林的行列。来自东方的蒙古铁骑一度横扫西亚,阿拉伯帝国山河破碎,却催生奥斯曼帝国异军突起,其承载伊斯兰文明的传统和阿拉伯帝国的历史遗产长达600余年,直至在西方列强的蚕食和瓜分下寿终正寝。进入20世纪,诸多新兴主权国家在奥斯曼帝国的废墟上萌生成长,古老的波斯文明历经长达千年的风雨飘摇后焕发生机。迎着新世纪的曙光,中东终于踏上现代化的历史征程,然后历史之路永远都不是平坦的……

作者简介
哈全安,1961年出生,吉林省吉林市人,回族,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1991年在东北师范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曾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先后受聘华东师大紫江学者讲座教授和浙江大学文科领军人才,现任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天津市政协常委,天津市政协文化和文史委员会副主任。入选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天津市首批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获天津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和宝钢优秀教师奖,主讲《世界上古中古史》入选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世界宗教研究》《西亚非洲》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所著《中东史610-2000》获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著作奖,名列《中国高被引图书年报》(2010-2014)世界历史学科排行榜榜首。

目录
前言 自然环境与历史长河

一、 高原大漠与山川河谷

二、 源远流长的古代文明

三、 一神信仰的宗教传统

四、 伊斯兰时代的帝国历程

五、 色彩斑斓的民族国家

六、 近代以来的国际舞台与地缘政治

第一章 阿拉伯人的古代历史

一、 阿拉伯半岛与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的岛屿”

阿拉伯人的生活方式

阿拉伯人的谱系

二、 古代阿拉伯人的文明雏形

米奈—赛伯邑人

希米叶尔人

皮特拉与帕尔米拉

加萨尼人、莱赫米人与肯德人

三、 查希里叶时代的阿拉伯社会

部落与氏族

“阿拉伯人的日子”

麦加与古莱西部落

四、 前伊斯兰时代阿拉伯人的宗教习俗

“敬事许多神灵”

外来的信仰

一神崇拜的宗教端倪

第二章 伊斯兰文明的诞生

一、 先知穆罕默德在麦加

先知穆罕默德的早年经历

“盖德尔夜晚”

麦加时期的启示

伊斯兰教的皈依者

古莱西人的抵制

麦加的险境

麦加时期伊斯兰教的社会性质

二、 先知穆罕默德在麦地那

叶斯里卜

阿喀巴誓约

“升宵”

徙志

麦地那宪章

圣战的起因

挑战麦加的古莱西人

围剿麦地那绿洲的犹太人

讨伐贝都因人

先知穆罕默德重返麦加

从侯奈因之战到“代表团之年”

辞朝

三、 伊斯兰文明的初步确立

教俗合一国家体制的奠基

财产关系的私有原则

个体家庭的婚姻形态

信仰的认同与社会的聚合

责任与义务

迁士与辅士

土地关系的国有原则

第三章 麦地那哈里发国家的浮沉

一、 阿布·伯克尔与平息“里达”的战争

“赛基法会议”

作为首任哈里发的阿布·伯克尔

“里达”的平息

“里达”风波的历史内涵

平息“里达”的战争与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二、 麦地那哈里发国家的扩张

原因解读与背景分析

叙利亚的征服

埃及的征服

伊拉克的征服

伊朗的征服

征服进程的区域差异

三、 麦地那哈里发国家的政治走向

宗教色彩的共和政体

哈里发欧默尔

共和政体的危机

奥斯曼之死

阿里与最初的内战

第四章 大马士革的倭马亚王朝

一、 穆阿威叶的时代

从希贾兹到叙利亚

穆阿威叶的治国风格

穆阿威叶时代的圣战

君主制的奠基

二、 从内战的平息到君主制的强化

内战再起

马立克即位

君主制的强化

三、 新的征服

东部战场

西部战场

北方的攻势

四、 阿拔斯派的兴起

阿拔斯人的涉足政坛

“归权先知家族”的政治原则

从库法到呼罗珊

五、 倭马亚王朝的覆灭

矛盾与危机

阿布·穆斯林与来自呼罗珊的黑色旗帜

阿拔斯派运动的性质

第五章 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

一、 走向鼎盛

政治基础的转换与政治重心的东移

从平息反叛到排斥异己

新都巴格达

从马赫迪到哈迪

哈伦盛世

内战与秩序的重建

二、 集权政治的膨胀

哈里发与宫廷政治

维齐尔与官僚政治

行政区划与地方治理

驿道与驿站

军队与将领

哈里发集权统治的特质

三、 衰落的起点

外籍新军的崛起

哈里发权力的式微

四、 群雄逐鹿

伊斯兰世界的分裂:自然环境与社会背景

西班牙的后倭马亚王朝

马格里布诸王朝 /

尼罗河流域的突厥君主——土伦王朝与伊赫希德王朝

埃及的什叶派政权——法蒂玛王朝

从阿尤布王朝到马木路克王朝

塔希尔王朝与东部分裂的先河

伊朗高原的波斯人政权——萨法尔王朝与萨曼王朝

加兹尼王朝与突厥君主马哈茂德

白益王公与波斯什叶派政权

库尔德人与贝都因人

精彩书摘
在奥斯曼帝国里, 一个女子只能在同一时间嫁给一个男子,而一个男子可以同时娶四个女子为妻,并且可以纳女奴为妾。奥斯曼帝国早期,苏丹往往通过娶异族异教王公贵族之女为妻,达到联姻结盟的政治目的。

奥斯曼帝国的苏丹,大都系女奴所生。15世纪中叶的奥斯曼历史家舒克鲁拉写道:“苏丹巴叶济德一世有6个儿子:厄尔图格鲁尔、苏莱曼、穆罕默德、伊萨、穆萨、穆斯塔法,他们的母亲都是女奴,苏丹穆罕默德一世有5个儿子:穆拉德、穆斯塔法、艾哈迈德、尤素夫、马哈穆德,他们的母亲也都是女奴,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和巴叶济德二世的生母均为女奴。”②按照奥斯曼帝国的惯例,苏丹的男性子嗣首先由其生母分别抚养,至一定年龄时,出任行省总督,继续由其生母陪伴,处于伊斯坦布尔苏丹的控制之下,权力通常限于享有封地的收益。

伊斯兰世界不同于中世纪西欧的继承制度,无论在官方的层面还是民间的层面,亦无论是权位的继承还是财产的继承。苏丹的所有男性子嗣,不分长幼,在理论上均系苏丹权位的合法继承人,享有同等的合法继承权,是为奥斯曼帝国权位继承的基本原则。因此,苏丹的任何一个男性子嗣都是苏丹其他男性子嗣的潜在政治对手。由于苏丹后宫庞大,子嗣众多,加之缺乏权位继承的明确规定,王室成员内讧不断,继任苏丹者弑兄戮弟的现象屡见不鲜。

乌尔汗当政期间,奥斯曼家族内部似乎尚未出现王室内讧。穆拉德一世即位后,首开王室内部的杀戮之先河,处死乌尔汗的其余所有子嗣。1400年的奥斯曼诗人艾哈迈迪曾经在《列王史》中写道:“穆拉德的所有兄弟都变成了他的仇敌,穆拉德剥夺了他的所有兄弟手中的权力,穆拉德用宝剑杀死了他的所有兄弟。此后的两百多年中,历任苏丹竞相效仿穆拉德一世的做法,继任苏丹者弑兄戮弟成为奥斯曼家族权位继承的惯例。”②

定期征募基督徒儿童的制度,称作德米舍梅制。德米舍梅制始于巴叶济德一世当政时期,穆拉德二世和穆罕默德二世当政时期流行,至16世纪末起逐渐减少,17世纪时已不多见。征募奴隶的范围只限于基督徒居住的农耕地区,穆斯林和居住在城市的基督徒不在苏丹征募奴隶的范围之列,只有波斯尼亚改宗伊斯兰教的家庭除外,其子弟可以成为苏丹征募奴隶的对象。根据相关资料的记载,苏丹的官员定期来到基督徒居住的村庄,召集全体男性村民,宣布苏丹的征募令,征募8-20岁的男性充当苏丹的奴隶;如果一户有数子,就征募其中一名青年,如果一户只有一子,则免于征募,贵族、教士、孤儿、身材过高或过矮者、无胡须者、已婚者、有一技之长的工匠亦免于征募。①被征募者称作德米舍梅,进入伊斯坦布尔和埃迪尔内的宫廷学校,登记本人姓名、父亲姓名、原住址以及所属的封邑,由医生进行身体检查,直至接受严格的训练和培养,学习语言、宗教、骑术和战法,其中条件最佳者选入苏丹的宫廷,直至涉足仕途并被委以重任,余者加入苏丹的近卫军团。在16世纪,奥斯曼帝国每年征募奴隶的数量在一千人左右,亦有史料记载每年征募奴隶约三千人。②

“在奥斯曼社会,成为苏丹的奴隶意味着荣誉和特权……甚至苏丹的生母和御师亦大都具有奴隶的身世。”③奴隶出身的官吏拥有可观的个人财产和显赫的社会地位,苏丹则是他们的绝对主人。“他们拥有的权力来源于苏丹的意志,他们是苏丹的工具和奴仆。苏丹可以随意罢免和惩处他们。”④

苏莱曼一世当政期间,奥地利使臣出于其特定的政治文化背景,曾经对此做出如下评述:“在土耳其人中,丝毫不看重出身;对某个人的尊重程度,是按他在公务中所担任的职务来衡定的。苏丹在作出任命时,并不注重财富和等级这一类假象……他是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来考虑取舍的……人们在部门中得到升迁,靠的是功绩。这种制度保证了各种职务只委派给能力相称的人。在土耳其,每个人都把自己的祖宗家系,还有自己的命运前程,掌握在自己手里,至于是成是毁,那就全看他自己了。”①

前言/序言
自然环境与历史长河

在人类历史的漫长进程中,中东无疑是具有极其深厚之文明积淀的古老土地,堪称古代文明的重要源头。然而,“中东”一词的出现却并非久远,它源于西方殖民扩张的时代背景,原本具有“欧洲中心论”的历史痕迹和政治色彩。自19世纪50年代开始,英属印度殖民当局将介于所谓“欧洲病夫”奥斯曼帝国与英属印度殖民地之间的伊朗以及与其毗邻的中亚和波斯湾沿岸称作中东,用于区别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近东和包括东亚诸国在内的远东。①1900年,“中东”一词正式出现于英国的官方文件,进而为西方列强普遍采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斯曼帝国退出历史舞台,所谓近东与中东之间的政治界限不复存在,中东随之逐渐成为泛指西亚北非诸多区域的地缘政治学称谓。广义上的中东涵盖西起马格里布西端、东至帕米尔高原西侧、北起高加索山南麓、南达阿拉伯海和波斯湾沿岸的诸多区域,尼罗河流域、“肥沃的新月地带”、阿拉伯半岛、小亚细亚半岛和伊朗高原则是中东的核心所在。

进入新世纪,阿拉伯世界经历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政治危机。2011年发生的一系列政治风波被世人称作“阿拉伯之春”,诸多阿拉伯国家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相继出现剧烈的政局动荡,甚至达到失控状态,政治强人纷纷落马。所谓的“阿拉伯之春”,其深层背景在于百余年来剧烈变动的经济社会秩序与严重滞后的政治秩序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反映出阿拉伯世界民众崛起的政治浪潮。相比之下,中东民主化程度最高的伊斯兰国家土耳其,并未受到所谓“阿拉伯之春”的波及,政治局势风平浪静。

这本书怎么样?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5 / 5. 投票数: 3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评分!成为第一位为此书评分。

资源下载
书名:中东史
作者:哈全安
出版社:上海社科院
ISBN:9787552029031